一心为民(10)

身居官位,每天都要和上级、下级打交道,都要面对官位比自己高的人,面对普通的老百姓。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以什么样的心态对上、对下呢?当前,一些官员对上是唯唯诺诺,寻找依附;对下则封官许愿,结党营私;对同级则是貌合神离,台上握手、台下踢脚。有的热衷于拼背景,拼后台,拼关系,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有的习惯说瞎话,沽名钓誉,编造虚假政绩。许多造假行为甚至公然招摇过市,冠冕堂皇。有的为一己私利,逞一时之气,竟然是非不分,不惜触犯法律。

日常工作生活中,当然需要对师长予以尊敬,不能回避对下级、晚辈的批评帮助。所谓“尊上不媚上,使下不欺下。”但现实中多表现为对上谄媚、逢迎,对下欺凌、压制,而遑论对上的批评帮助和对下的尊重尊敬。而要把握好这个度,根本的方法并不是善于揣测上意、思考驭下之术,而是不计私心私利,为百姓着想。以公心相待,无论批评还是尊敬,都可以与实际相符,从而为人所接受和理解,也就不会出现媚上、欺下的问题,反过来也会赢得上下级的尊重和认可。

前面提到苏轼有“苏贤良”的美称,在他的为官经历中,还有一段为了百姓而两次得罪宰相而受排挤的故事,真正体现了一种为民着想而不谀上的态度。最初,苏轼反对宰相王安石的激进改革,直言改革会危害老百姓的生活,并上书劝告皇帝要优先富民。因反对改革,他被排挤出朝廷。后来,王安石变法失败,司马光执政后,全盘否定改革。这时,苏轼不是以反对改革派的姿态出来捞取政治资本,获得更高的职位,而是在获得司马光的重新任用后,又站在百姓的角度,冷静客观地建议司马光吸收王安石新法的合理部分。为此,他与司马光又发生激烈争执,再一次被排挤出朝廷。

郑板桥在范县作县令时,时常自省家里有没有收受贿赂,桌子上有没有未办的公文。空闲时,他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以至于有人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百姓生活极为困难,甚至到了“人相食”,也就是人吃人的地步。郑板桥看到这种情景后,立即命令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当时有人阻止,说这样的事要先向上级请示,他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上边要是降罪下来,我一个人承担。”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使上万人得以活命。到他任期结束的时候,潍县的老百姓依依不舍、沿路相送。

从前山西晋城产一种稀有兰草,岁岁进贡。然此地丛山峻岭,崖高林密,年年因采贡品死人。有一任县令实在不忍百姓受苦,便冒欺君之罪,谎报因连年天旱此草已绝迹,请免岁贡。从此当地人逃此苦役,百姓为其立碑。封建时代人们盼体恤民情的好官,所以就留下不少这类的刻石,留下了这类不谀上欺下官员的美名。

《晋书·陶潜传》中说陶渊明,“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就是因为陶不愿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地去阿谀贿赂有如乡里小人一般的权贵。这与今天一些官员的做派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