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琴声相伴的北漂青春(八)

其实,海泉的父亲胡世宗先生,才是那个真正“爱浪漫的人”。在16岁念师范的时候,父亲和母亲是校友,父亲比母亲年长一岁,是母亲高一届的学长,在学校时就是同样爱好文学的同学关系。后来父亲参军到了部队,和母亲继续通信,由笔友成为恋人,通过信笺确定了恋爱关系,直至后来走进婚姻。结婚的时候,母亲坐火车去父亲的部队,战友们帮新人借了部队的礼堂,父亲就在礼堂的舞台上,拉了大红色的幕布,举行了婚礼。结婚时的脸盆、水壶都是借的,甚至喜糖也是借钱买的,但婚礼却被父亲筹划得别致而又隆重。

海泉长大后,做很多决定都能到得到父亲的支持,在他的印象中,父亲对于他慎重的决定从来没有说“不”。虽然母亲是一个相对保守的人,觉得海泉有时的念头太不靠谱,但父亲总是能在后来想办法和母亲商量沟通,以帮助海泉做出决定。

这些事海泉在年少的时候,并不能十分体会,几年前他出版《泉静静地流》那本书时,邀请父亲帮他写书的后记,终于从那里面才知道,父亲对于怎么教育他,一直有自己很清晰的思路,而这些却从没有当面说给海泉听过。在后记里,谈到儿子的成长,父亲借用了泰戈尔的诗:

不是槌的打击

乃是水的载歌载舞

使鹅卵石臻于完美……

这位刚毅的军人在对儿子的教育上,是在以水般柔静的力量雕琢一块顽皮的石头。

用水的力量,势必要身教多于言传,父亲是个有规划强迫症的人,他是最严谨的军队生活培训出来的,几乎每天早晨,闹钟一响,父亲绝不会让海泉多睡一分钟,完全军事化的作息。到现在为止,海泉在说到自己几乎不太会迟到的原因,就是因为父亲,因为父亲一辈子没有迟到过。

父亲对于姐姐也是一样的,严格却不严厉。姐姐本来的学习成绩不错,高中开始成绩渐渐往后落,也只是考了一个一般的大学,学法律,毕业后分配到了法院工作,一辈子没有换过单位,按部就班地一路成长,从一个实习生做到现在的法官。可在高中之前,姐姐一直是个标准的文学少女,小学开始读大量文学作品,初一开始写东西,一直写到高中毕业前夕。作为诗人的父亲,看到孩子在文学的路上半路放弃写作,一定有些不舍,可他却没有要求女儿一定要继续。

海泉后来想过,父亲一定是很希望子承父业,女儿或者儿子,但都未能如愿。诗人、文人都是尊重书的人,父亲一辈子没什么积蓄,最有价值的就是所有的书,家里再拥挤、经济状况再拮据,他都舍不得把那些书扔掉,或打包卖了。因为,父亲多年前说过这么一句,如果以后外孙或者孙子也干这个,这些书肯定有用。

虽然诗人的愿望暂时未能得偿,但看着海泉创作的每一首歌词、看着《泉的诗》,那不正是另一种方式的“子承父业”吗?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