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照亮海泉的音乐之路(二)

5岁的小海泉第一次进到新家,被惊住了,他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屋子,这是一套进门是客厅、往里面走还有两间屋子的大房子,客厅旁边是厨房!另一边还有厕所!以后妈妈再也不用冬天在门外做饭了,他和姐姐也再不用大冷天跑公共厕所了!即便屋里空荡荡的,他都觉得比起原来的家,这里奢华得像个宫殿。

到了傍晚,爸爸居然向战友、同事借来了两张床、一个大衣柜、一张桌子、四把椅子,还有些零散家什,妈妈在厨房忙活了一阵儿,一家四口竟然在新居吃上了第一餐!小海泉想,不,这里不是像个宫殿,这里就是个宫殿!吃饭的时候,小海泉不时看着父亲,这个一年才能见上一次、陌生得像个解放军叔叔的人,以往印象中在北京很忙的人,第一次在他幼小的心里伟岸起来。懵懂中,他觉得应该是父亲写文章很厉害,所以一回来全家的生活就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懵懂中,他觉得会写文章应该是件很不得了的事,也希望自己以后像父亲一样。

那一年是1980年,生于1943年的胡世宗,37岁。33年后,胡海泉和陈羽凡在《我是歌手》的节目中夺冠时,也是37岁。37岁的胡世宗,才真正拥有一个家。

文学像血脉一样遗传

长大后,海泉总回忆,好像小的时候和父亲不够亲,甚至有点敬畏的距离感。因为在他5岁以前,父亲都在北京工作,一年才能见到一回,所以他对妈妈和姐姐有种相依为命的感觉。直到年龄渐渐大了,一个人在北京开始了闯荡,对父亲才越来越有想尽孝心的感觉,才体会到父亲是为了这个家,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和贡献,这些在他小的时候没有什么概念。

全家团聚的日子过了一年多,海泉刚上小学,父亲又开始了经常出差的工作状态,常常几个月不在家。比如,军区开展了一个活动——重走长征路,作为军旅作家的胡世宗,就要和部队官兵一起再次踏上两万五千里的征途。

那个时代,重走长征路真的是在走。从江西瑞金到陕北延安,胡世宗一共走过两遍。在路上,他创作出了非常多的诗歌和散文,几年前重新结集出版的诗集《沉马》,深刻地描述了长征路上的感人事迹,和令人震撼的长征精神,就是在他重走长征路时写出来的。

一匹马

一匹将沉的马

将没顶于泥沼的马

在挣扎

在徒劳地挣扎

加速死亡的挣扎啊……

这首诗和诗集中的其他作品一样,都来自于他在长征路上采访时,随手记下的故事和感触。在新晃县采访时,老红军江文生向他讲述了一个长征的故事:有一匹马,掉在泥沼里,眼瞅着一点点往下陷,有几个饿急眼的红军战士要上去割马的肉果腹,毕竟,已经好几天没东西吃了,人都饿晕了……可是,更多的战士上去阻拦,因为他们视战马如同自己的战友一样……类似这样惨烈、感人的故事不胜枚举。当晚,胡世宗激动得睡不着觉,他拿出本子,一挥而就,就写出了这篇诗作《沉马》。

每次父亲出差几个月后回到沈阳,全家去火车站接站是让海泉最开心的事,因为细心的父亲每次都会大包小包地为家人带回很多外地的土特产,天南海北的吃食,对于孩子来说都是无上至宝。有一次是从南方出差回来,父亲带回一种水果叫香蕉,20世纪80年代在辽宁哪儿见过香蕉,还是青的,海泉上口就咬,好涩,真难吃。父亲笑坏了,告诉他要剥开外面的皮吃,告诉他青的是还没熟的香蕉,熟了的坐几天的火车回到沈阳就烂了,所以只能带青的,等放在大米缸里捂黄了,就熟了,熟了再吃。小海泉觉得这果然是东北从未有过的美味。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