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医改报告7

一语提醒梦中人,原来我们一直以为医生医德下降,故意开大处方,赚患者的钱,其实医生也没办法,各医院“市场化”了,就以赚钱为主要目的,各科室分配任务,不开大处,不做大检查怎么完成任务?

采访归来,一个版的文章很快完成,主稿是课题组报告解析,配发了对葛延风的专访,将“市场化非医改方向”的观点传递给大众。见报当天,舆论哗然,其反响之大远远超出我的预料,尤其是那句“中国医改基本不成功”一时天下皆知,葛延风部长也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我有些惶恐,这才意识到,在一个大众媒体上如此直言不讳地指出政府某项政策失误实属罕见。

不过,后来我和我的报社并没有因此受到压力。事实上,这则报道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关于医改的大讨论:媒体铺天盖地地作起医改的专题报道,网友们纷纷发表看法,各界人士热烈回应,在长达两年多的时间,医改都成为热门话题。在这场全民大讨论中,“强化政府责任,坚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公共品属性”等意见逐步占据上风。

而就在媒体大讨论之中,哈尔滨550万天价医药费事件的曝光,又为这场讨论增加了最鲜活的案例和注解,引发人们对当前医疗体制的质疑。过度治疗并非发生在一个医院或一个病例身上,它几乎已形成全社会通行的医疗理念和社会风气:药越贵越好、检查设备越高级越好、不该吃补药的盲目进补……现实生活里,又有多少类似患者已经或正在或将要被医院无情地“宰割”呢?又有多少医患纠纷被媒体披露出来从而引发社会舆论的公正“审判”呢?这场自下而上的讨论持续而热烈,终于促使国家决心启动新一轮医改。

2006年3月16日,我国发布了“十一五规划纲要”,强调了政府在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当中的责任,确定了推进医疗卫生服务社会化这一方向。同年9月,国家正式成立医疗体制改革协调小组,由发改委主任和卫生部部长任双组长,委托6家研究机构进行独立、平行研究,提出医改新方案,国研中心是其中一家。

两年来,医改一直是社会的热点话题,恐怕没有一个新闻事件能有如此长时间的热度。然而,新医改方案一再推迟出台时间,医改方向众说纷纭。适逢此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破题之后的“立论”——对医改方案的建议性报告完成,无疑具有深刻意义。得知这一消息,我第一时间与课题组联系争取独家报道。终于,葛延风再次接受中国青年报独家专访,阐述其医改理念——建立政府埋单的全民基本卫生保健制度。

2008年10月,新医改方案终于出台,强调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和进行公立医疗改革。

至此,医改终于回归正途。然而,方向盘调正了,还要看车怎么开。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涉及到许多部门和单位,在实施过程中,是否会遇到新的困难和变数,百姓是否满意,改革能否成功,还是个未知数。但毕竟我们已及时掉头,踏上新途。

美国著名新闻记者普利策有句名言: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瞭望者。而我的一篇报道能够推动一场改革,确实扮演了一次“瞭望者”的角色。可以说,在医改这样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中,正是我们的这组报道,推动了中国医改进程。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