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气质的守旧与变革(1)

文化研究通常以大众文化为主要对象,围绕文化的生产、文本的诠释、文化现象等问题展开讨论,以社会学理论、文学理论、媒体理论、语言学、文化人类学等为主要方法。文化研究不仅需要对文化文本的象征符号进行话语分析,也需要进一步考虑文化文本的生产制造,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以及文本的消费与接受过程。康奈尔的男性气质理论既注重关系结构,又注重实践构型;既关注社会建构性,又关注身心能动性,因此是分析文化产品中男性气质问题的有力工具。本小节分别关注亲子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宅男”文化和网络流行语中的男性气质问题。通过对三个文化文本所进行的分析可以发现,由于现代文化工业熟谙受众心理和包装营销策略,其推出的文化产品往往能够迅速流行。而以计算机技术和社交软件为依托形成的网络俗文化也因为内容新、成本低、速度快而得到广泛接受和追捧。但是,流行文化生产流水线的产品仍在很大程度上传播和巩固着父权制性别关系结构与性别实践构型,新的信息传播技术并没有带来性别观念的更新,反而加快了不良性别意识形态的传播。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社会中文化产品和网络流行现象所夹带和兜售的父权意识形态,远比传统媒体更具蒙蔽性和危害性。人们对此不应全盘接受,而应始终保持着警惕之心。

明星亲子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生动地展现了性别关系的生产维度与男性气质构建的关系,节目以理想化的“奶爸现象”推动观众对传统性别分工模式的反思。但是没有提出更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性别分工新模式,因此难以从根本意义上推动性别平等,更难以撼动男性在生产维度的支配性霸权。不过,明星爸爸们在与孩子的互动中,迫于亲情和社会舆论的压力,不得不在男性的支配性权力上做出协商和让步,这种在亲子之间的权力协商行为对传统父权社会的男性支配权力做了一定程度的解构,也使观众们更加相信质疑性和反抗性的男性气质性别实践对改善性别关系结构的积极作用。但是,节目对不平等性别分工的默许和对性别气质二元对立观念的肯定,把这个节目带向另一个危险的方向。

在“宅男”文化的例子中,“宅男”所进行的性别实践紧紧围绕着社会层面的性别关系结构和性别实践构型而展开。在父权制度的厌女症和慕女狂、恐同症和同性社交这两对二元对立关系的共同作用下,“宅男”们之间呈现出微妙的同性社交关系。一方面,“宅男”们对于女性既恐惧又饥渴的矛盾情感态度支撑着这种同性社交关系,但另一方面,“宅男”之间的同性社交关系又被恐同症所扰乱。由此可见,“宅男”不“宅”,他们已经被深深地卷入了社会性别关系之中。“宅男”们一般都接受过高等教育,掌握着新型专业技术,代表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因此“宅男”在经历过人生初期的小小磨难(如校园霸凌)之后,很快找到享受父权红利的途径,成为同谋性男性气质的一员。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这种基于知识、技术和理性的“宅男”男性气质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这个世界。也许历史会等到“宅男”们征服世界的那一天。

网络流行语的例子关注男性气质在性别关系中象征维度的建构。一方面,大量基于男性生理隐喻的网络话语被网民广泛使用,表面上通过性的自由化来反抗和颠覆占据支配地位的霸权性男性气质,实质上却以新的形式实践和巩固了父权主导的性别话语,并未改变男尊女卑的社会性别关系;而另一方面,使用这类网络语言的青少年网民借助性别秩序中的反抗性男性气质模式,试图以性别的反抗话语作为突破口,对父权制的阶级、阶层关系结构形成威胁,但是这种抗争方式既没有带来霸权性男性气质的变革,也没有将社会引向新的性别秩序,而是以无知莽撞的外表和自我嘲讽的行为,掩饰了其霸权性男性气质的野心。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