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抵抗的最后一幕:锦州撤退前后(1)

1931年12月底的“锦州撤退”,宣告了中国正规军在东北大规模作战的终结,是东北抗战史上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而今,各种与之有关的指责而今多汇集在张学良身上。这一次撤退常常被认为是张学良“不抵抗”的又一个表现。

1-24 锦州之战前,东北军在战壕内瞭望警戒

笔者根据史料具体分析,认为“锦州撤退”需进行重新审视。下文结合手上收集的史料记载,具体讨论这个问题:

1931年10月,东北军向锦州一带陆陆续续增兵,且直接支援义勇军的战斗。

日军的战史《满洲事变作战经过概要》于此有很明确的记载:

锦州方面的中国军当局,10月以来逐次增加兵力,活动甚为积极,甚至嗾使土匪及别动队扰乱南满各地治安……

11月下旬到12月初,“锦州的军政当局更加积极地充实战备的同时,还嗾使土匪和义勇军积极活动”。

东北军的作战行动也是甚为积极,例如,日军混成第四旅团、独立守备步兵第二大队11月27日向大凌河一带进军。日军方面的记载“装甲列车前面开道,午前9时左右,在青岗子和敌装甲列车遭遇,敌人顽强抵抗,战况无进展。战斗到午后3时才勉强击退敌人……”(关于东北军装甲列车的战斗,萨苏先生的《战锦州——被遗忘的东北军铁甲列车部队》这一篇文章有更多的记录。)

1-25 1-26 东北军“中山号”铁甲列车东北军“中山号”铁甲列车和车上的官兵照片两张

可见,在日军注意力集中于马占山部的时候,锦州的东北军并不是无作为的(而且,东北军以官方的名义参与组建的义勇军,也正向日军发起猛烈反攻),东北军在锦州附近的备战架势,实际上已是给予了关东军沉重的压力。

张学良固守国土的战斗决心,在来自日方的资料中也有明确记录。日本关宽治等编著的《满洲事变》一书有这样记载:

陆军方面收到中国方面的两份重要电报。一份是十一月三十日由锦州的荣臻给张学良的,主要内容是说锦州附近由张廷枢的第十二步兵旅固守,很放心,因此希望取消设置中立地带。另一份是十二月一日由张学良给蒋介石的,内容是否定关于主动撤出锦州的谣传。 张学良的这种态度反映出来之后,国民政府四日就反对设置中立地带的方针,向国联的中国代表施肇基发出训电,同时开始宣传说,设置中立地带是日本提出的,如果国联万一不能阻止日本的进攻,中国不得不为自卫而战斗。 根据中国方面的上述动向,关东军认为,中国确实要决心保住锦州。于是,十二月十日,关东军向中央提出,要求增派一个师团。同时要求增配重炮和山炮。

即使到12月初,距锦州战事发生只有半个月左右时,企图进攻锦东义勇军的日军关东军,仍是不觉得其有实力可以挑战锦州一带的东北军。关东军甚至认为与锦州的东北军开战,会“陷我军于危急状态”。 《满洲事变作战经过概要》记载——

(关东)军虽痛感有迅速讨伐这些匪贼的必要,但顾虑以现有兵力不但不能迅速受到效果,而且会因讨匪和锦州中国军队主力发生冲突,以致陷我军于危急状态。

关东军随之开始求援了——

为此12月13日向中央部申请增派兵力。中央部也关切关东军的苦衷,12月4日及17日经天皇批示准予增加兵力。

12月13日关东军申请增派兵力前,12月4日日军实际已第一次“经天皇批示准予增加兵力”,而关东军12月13日申请仅仅过了四天,日军于12月17日已经又一次“经天皇批示准予增加兵力”。

日本决策层于支援关东军的积极程度,根据这段记载可见一斑。

日军第二次“经天皇批示准予增加兵力”之后一个多星期,随着日军援兵滚滚而来,张学良认为日军的进攻即将是“倾全国之力”。于是,东北军也开始向南京的国民政府求援了。

然而,出乎张学良和东北军将士意料的是,东北军的求援和日军关东军的求援,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结果。

1931年12月25日,国民政府致电张学良,提到了“积极抵抗”——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