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需求:大学生成长的指南针(2)

杨正的启示

现在,让我们再思考一下为什么杨正能进入橙子公司并且发展得很好,而钱龙却在职场上陷入了窘境。有人可能会说,杨正参加了职前培训,而钱龙没有参加。这种回答只看到了现象,而没有看到本质。那么,本质的原因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杨正满足了橙子公司的用人需求。

这种原因太老套了,以至于被许多年轻气盛的大学生所忽视,甚至看不上眼。但是,让我们再仔细分析一下,就不能不对此原因刮目相看了。

招聘与求职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其实质是交易。求职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生活和事业发展的需要,就要把自己“卖”给用人单位;“卖”得怎么样,取决于“买方”的需求;用人单位招人,不是什么人都要,而是对人才有特定的需求,只有能满足需求的人才会被择优录用。

可以这么说,社会用人需求是大学生成才、就业、发展的指南针。其实,社会需求的对象并不是人,而是一个人完成工作任务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我们把这种主观条件称为工作能力。劳动者作为一个具有自由意志的个人不可以被买卖,但他的工作能力作为一种商品却可以在人力资源市场上进行交易。像其他商品上市交易之前必须经过市场调研、需求分析、研发、生产、测试、改进、成品等步骤一样,工作能力的形成也需要对人力资源需求进行调研和分析、根据需求制订学习和能力提升计划、通过实习进行测试和改进等过程。

杨正的经历给在校大学生以重要启示:提前了解社会用人需求、主动提升个人能力以满足社会用人需求,对顺利就业和职业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专业能力和核心能力

那么,用人单位究竟需要什么能力?总而言之,用人单位需要的是综合能力。一般地,可以从两个方面考察一个人的综合能力:专业能力和核心能力。

专业能力是指一个人胜任特定工作所需的专门能力,如胜任教师所需的教学能力、胜任会计所需的财务能力、胜任总经理所需的领导能力。专业能力多与大学里所开设的专业相关联,但是由于目前的教育存在脱离实际的严重缺陷以及教育质量不高等原因,即使一个人在大学里拿到了某个专业的学位证书,也并不能证明这个人具备胜任相关工作的专业能力。

核心能力是指一个人“专业能力之外的能力”,如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1972年,德国劳动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所长梅滕斯教授提出了“核心能力”的概念,迅速得到全球的认同。事实上,最先觉悟的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他们发现,很多学习成绩很好的应聘者来到工作岗位后,面对新的工作常常显得困顿和无能为力,高分低能的现象十分突出。于是,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开始把选人和用人的目光从名牌大学和学习成绩转向综合能力。如果说专业能力可以使人胜任自己的工作的话,那么核心能力可以帮人获得更多的机会,为更好地从事工作创造条件、搭建平台,从而提升专业水准并从中获得更多的成功,受益终身。

问题是,该如何提高核心能力呢?从大的方面讲,需要革新整个教育体系;从小的方面讲,大学生要提升个人的核心能力,需要强化意识、加强实践、适当培训、自我教育。帮助大学生提升核心能力,正是这本书的使命。

宏观需求和微观需求

社会用人需求可以分为宏观需求和微观需求。宏观需求的主体是社会用人单位的集合,内容是一般需求,对大学生成长起普遍引导作用。微观需求的主体是具体的企业、部门,甚至用人岗位,内容是特殊需求,对大学生成长起具体指导作用。

如何读懂社会用人需求

大学生如何读懂社会用人需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际问题,但往往为许多人所忽视。在此,让我们先打开思路,尽量想到更多的答案,然后锁定某个具体的方法,进行详解。

假定这个大学生是杨正。杨正要读懂社会用人需求,可以主动发掘自己的答案,也可以被动获悉别人的观点;他既要读懂宏观需求,又要读懂微观需求。那么,杨正可以根据如图1—1所示的框架来读懂社会需求。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