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漫长午后(3)

大同世界的语言学

现在来听听康有为(1858—1927)的想法吧!康有为是清末的学者、政治家,也是著名的“维新变法”运动的推动者。下面让我们来细细翻阅一下他的一本著作——《大同书》。

总的来说,《大同书》巨细靡遗地描绘了宏伟的人类史蓝图。关于将来世界政府的语言事业,康有为的脑海中浮现出以下计划:

首先,地球上的语言和文字必须统一。因此要建造名为“地球万音室”的巨大球形建筑物,也就是一座活生生的语言博物馆,请来各种语言的通晓者在此进行研究和传承。这让人联想起18世纪末法国建筑家克劳德?尼古拉斯?勒杜38所构想的“耕地监视者之家”这座球形建筑,同时它也正是太阳系第三颗行星“地球”的象征。康有为的建筑学思想,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语言博物馆不只是保管语言的仓库。计划中的下一步,有待于从这些语言里选出发音最易且音色极美者,以建构未来地球上通用语的音韵体系。康有为本人的见解是这样的:来自高纬度地区的语言,或许才是最合适的。为何这样说呢?就像兽类接近地面,其声故浊;鸟类接近天空,其声故清的道理一样——住在赤道附近的人们,语言粗浊近兽类;而靠近极地而居的人们,语言清亮近鸟类。

声音之后是文字——在印欧语系里,一种事物可以有好几个名称,一个名称由数种文字构成,一个文字的发音有好几种;而在汉语里,一种事物只有一个名称,一个名称由一种文字构成,一个字则对应一个音。因此在文字上,中国可以说是胜过印欧数倍——康有为的这种说法未免有些牵强附会,但却让人联想到17世纪欧洲的知识界所构思的一种“物体、概念和文字互相对应”的“哲学语言”39。

假若制定了这种语言体系,就要再制作这个新地球语和新文字的课本,发给世界上所有的学校。几十年后,地球上人们的语言将会焕然一新。至于过去的语言和文字,就保存在语言博物馆供考古学家研究好了。

提到新文字,或许有人会想起唐代女皇武则天在天授元年(公元690年)颁行的“则天文字”。“则天文字”并没有超出我们常玩的汉字游戏范围。而清朝的这次文字变革和以往可不一样,这是一次动摇了汉字存在原理基础的变革运动。这次运动使得文明繁盛的大地产生了空前的人为大地震。

清朝末年诞生的这些文字畸形儿,就像多数畸形儿一样无法长久生存。在彻底看清它们的遗骸后,我们应该让它回到原本的墓穴里。然而,清末的畸形字们还是生下了许多子孙。例如,辅助汉字发声的“注音字母”,就是其后代。“注音字母”由前述的“读音统一会”所制定,其原型可以在清末学者章炳麟(1869—1936)所创制的新文字里寻得。

在听康有为讲述未来理想国的语言政策的同时,让我们顺便汇总一下《大同书》里关于人类未来史的要点。

根据康氏的说法,可谓“苦世界”的现今之世,在历经几个阶段之后,就会发展成“大同世界”。到那时候,贫穷、贵贱、人种、男女等差别,以及国家与家族制度都会被消灭,一切皆由世界政府掌管。人类之间的爱,靠着佛教、儒教而发展成对动物、植物的爱,极乐世界由此形成。接下来,人类会离开地球,飞翔于宇宙空间,迈入“天游”的阶段。此时,就能向天体里的所有生物伸出援手了。

“世间必须改变”,如此坚信不移的近代中国幻想家们,也都相信中国的语言,特别是“汉字”这种东西非彻底变革不行。从清朝末年绵延至今的“汉字的漫长午后”,可能还会持续下去,永不停息。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