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历史的长歌(一)

遍体鳞伤的巨龙,跨越崇山峻岭、江河湖海、大漠边关,横卧在北方的土地上。先后二十多个朝代与诸侯国修筑,见证无数王朝兴衰成败。东起山海关,西至新疆罗布泊,洋洋洒洒十万余里,是世界最长最完备最壮观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屏障。

长城,巩固了华夏疆域的统一,也见证了山河破碎的苦难。

历代中原王朝的社会财富,是周边少数民族统治者觊觎的对象,因而长期处其包围中,未曾高枕安寝。春秋战国,七雄争霸,诸侯纷纷筑城防御,而北方秦、赵、燕为抵抗游牧民族骑兵南下,还在各自边境构建要塞、战壕与据点。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为防匈奴、东胡入侵,拆除原诸侯国城堡,将秦、燕、赵北长城连接,西起临洮,东至辽东。无疑,秦代第一次大修长城,将华夏与“夷狄”分离,形成相对稳定的边疆即西北、北部与东北“三北”地区,维护了华夏心腹版图的统一。秦朝开拓的疆域构成了此后历代中原王朝疆域主体,成为中国统一的地理基础,开创意义自不待言。第二次大修在汉代。当时,北方匈奴威胁更加严峻,汉高祖刘邦因轻敌被匈奴四十万大军围困大同白登山,传说危难时,吕后采纳陈平计,遣使见冒顿单于阏氏,说中原美女如云,如单于侵入中原你怎么办,阏氏遂劝单于罢兵,刘邦幸免于难。刘邦死后,单于竟公然写信侮辱吕后:“我现在很想深入汉家腹地一游,听说你丈夫不久前死去,想必你空闺难守,我们两人各为孤男寡女,你何必不做个人情给我,以双方各之所有,交换彼此之所无,岂不乐哉……”吕后还是忍气吞声,并回函:“……谨献后宫美女三十名,锦帛十万匹,御用精米八十万斛,精酿宫酒百石,敬请大单于笑纳。”文帝时,匈奴逼近长安,直指中央政权。从汉高祖、惠帝至文帝、景帝,四次以宗室女为公主嫁于单于,即便匈奴出兵犯边,汉也尽力维持和亲政策。汉武帝岂能容忍匈奴挑衅,一方面倾力征剿,一方面积极修筑长城。在秦长城基础上,矗立一道西起玉门关以西的新疆罗布泊,东至辽东鸭绿江的分布地域最广、跨越最长的长城,不仅对汉代疆域捍卫,而且对开发西域、沟通中亚丝绸之路,促进西域农牧经济、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关键作用。极端容忍退让,匈奴仍冦边南侵,汉武帝果断采用战争来制止。尽管消耗国力,如不对匈奴进行反击,历史就要倒退。前127年,卫青出击匈奴,收复陇西、北地、上郡的北部和河南地,置朔方、五原二郡,将北疆边界推至河套、阴山以北。前119年,卫青、霍去病重兵追击匈奴,直至狼居胥山( 蒙古国肯特山 ),匈奴远遁,从此“漠南无王庭”。第三次大修是明代。朱元璋灭元,蒙古贵族逃往漠北,仍不断南下侵扰。1449年,蒙古瓦剌也先部进攻长城,明英宗朱祁镇率五十万大军,北出居庸关,在土木堡遭攻击,全军覆没,皇帝被俘,奇耻大辱。明朝从此不敢轻战,蓟辽总兵戚继光建议兴修长城。日益羸弱的明王朝,以最坚固、功能最完善的砖石长城为屏障,阻遏蒙古、女真骑兵南下,延缓了大明崩塌的时日。但是,战国七雄争斗,秦灭六国,尤其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掠夺,杀人如麻,黎民百姓深受其害,饱受其难。哪一个帝王与诸侯之冠,不是用无数士兵的鲜血染成?哪一朝宫殿,不是用无数死难者的白骨堆砌?而只有中国统一,民众才能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长城,挡不住中华民族认同的愿望,也曾承受着族群分裂的剧痛。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