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的概念流行挑战社会生活的基础秩序中国儒家经典《论语》中有这么个故事,有一天,孔子的徒弟子贡请教孔子经邦济世之策,孔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问:“必不得已而去之,于斯三者何先?”孔子曰:“去兵。”子贡又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孔子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在以上故事中,我们看到,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中,把“信”看得高于“足食”、“足兵”,高于一切。用今天的话说,“足食”就是经济富裕、小康生活;“足兵”就是足够强大的国防实力;“民无信不立”,就是说,“一个社会的人民如果没有诚信,那是站立不起来的”。
现代著名学者钱穆先生著有《论语新解》,他对“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作出了进一步的阐释:民无食必死,然无信则群不立,涣散斗乱终将同归于尽。若能保持有信,一时无食,仍可有食。若其群去信以相争食,则终成无食。诚如斯言!反观今天,在拜金信念的支配下,若“其群去信以相争钱”,其危害从我们食品中的化学物、餐桌上的地沟油就看到了。实际上,我们前文中谈到的“假医假药”、“学术腐败”等,其背后也不过就是个“其群去信以相争利”问题!
孟子把“信”与“仁、义、礼、智”并列为五常,其中信为核心。强调若做不到信,也就五常皆失。荀子也强调“信”的作用:“诚信生神,夸诞生惑。”意即诚实守信可以产生神奇的社会效果,因此而繁盛。
可见,崇尚诚信在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对于经邦济国还是对于社会个人的生存与发展,都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这可以说是中国几千年来社会变迁的历史经验与教训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国家的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之发展,与那个积贫积弱、任人欺凌的年代相比,无疑已“足食”、“足兵”,但令人茫然不解的是,蓦然回首,我们的“信”哪里去了?
诚信缺乏已是当前无可争议的社会问题。而更严重的是:从某种程度上说,诚信已不再是人们心中敬畏的道德定律,不再是能够约束人们行为活动的社会准则。从以“周老虎事件”为标志的社会公信力受到的严峻挑战到“假”的概念流行,当前的诚信缺失已危害到我们社会生活的基础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