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底线:拷问一个民族的未来 1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语出《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

管子即管仲,中国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曾任齐国丞相40多年,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站在近3000年前的生产力水平与自然科学条件角度,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管子这句话的意思:“对一个国家而言,要种好粮食,不过是一年计划的事;要种好树木,不过是十年计划之事;而要培育好人才,则是百年大计。”用今天的话来说,教育就是这个百年大计。

由此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就重视教育。中国人早已认识到:教育是强国之本。

在中国传统社会,教师是对道德要求最高的职业之一。古语有云:“无圣贤之心无以为师。”即教师即使非圣非贤,也须有“圣贤之心”,否则不可以为师。也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教育对师德的重视。

重视教育和重视师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数千年来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之一。但是今天,面对师德滑坡、学术腐败等教育领域的诸多道德乱象,我们仍要问的是,传统师德在当前社会还有多少?当代教育能真正扛起我们的“大国崛起、民族复兴”之梦吗?

一、中华文明5000年生生不息的密码之一

有人说,要说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放眼全世界,恐怕也很难找到任何一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这样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而优则仕”……这些代代相传的古训,使一个民族在历史上“发奋读书”的故事浩如烟海,而这,可能正是解读中华文明连续五千年而生生不息的密码之一。

在人类发展史上,世界各民族也大都有着自己重视教育的传统,但全世界只有中华民族是唯一一个文化没有断代而传承至今的民族。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我们的老祖宗们在重视教育方面还有着一个更高人一筹的地方,那就是对师德的重视。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成书于西汉时期的中国经典史集《礼记》就向我们指明了什么是师道尊严:“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礼记》实际上是一部先秦时期儒家学者的文章选集,其文章所论内容要远远早于《礼记》成书时的西汉时期。因此,从这一点看,师道尊严在中国社会存在的历史几乎等同于中华民族5000年的发展史。

一千多年以前,唐代学者韩愈一篇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的《师说》,可以说进一步解释了什么叫做“师道尊严”。而其中的一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更是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教者千百年来的人生格言和座右铭。

在中国传统社会,对从教者的职业要求,“传道”是第一位的。传的是什么“道”?“道可道,非常道”,既是指天下大道,也是指我们常说的做人做事之道德。这就要求从教者首先必须自身具备这个“道”,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师德”。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就是说教师自身首先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教化之模范,当有了“传道”的资质以后,才可以做教师,才可以有资格“授业解惑”。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