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德底线:食品安全的背后是人性良知 1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关于商业道德,有这么一个故事。

古代发明杆秤的人,在秤杆上安了十六颗星,其中有三颗星的边上分别刻了三个汉字——福、禄、寿。用秤的商人卖东西给顾客时,如果短秤一两,则刚好少在刻了“福”字的那颗星上,意味着无“福”;缺二两,则无“福”失“禄”;少三两,则无“福”失“禄”且折“寿”。折寿被古人视为是最“恶毒”的诅咒,所以后来人们称不够分量的秤为“短命秤”。我们的传统文化,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醒商人要讲商德,要时刻不忘“商道”。

中国有着悠久的商业与贸易的历史,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商业集市长期存在,自然,商业道德也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上面这个故事中,其实也反映出了中国传统商业道德的一个最基本标杆:诚信无欺。

“诚”是中国儒家道德文化中极其重要的内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商业伦理道德不可避免地受儒家文化思想的浸润。又比如“信”与“义”,也是中国儒家文化中的道德标准和为人处世的行为基础之一,因而中国传统商业道德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重义轻利”。“仁中取利真君子,义内求财大丈夫”,“财自道生,利缘义取”……这些中国人过去津津乐道的经商警句,反映了中国传统商业道德的基本价值观。但在今天,我们不能不直面的一个问题是:当代中国商人在商业道德与伦理方面,这种基本的价值观还有多少?

一、基本价值观的颠覆

“诚信无欺”在世界各国的商业活动中,尤其是在现代文明社会中,也是一种普世价值观。商业交易活动的前提,就是产品的质量必须得到保证,否则就与诈骗完全是一回事。但今天的一些中国人似乎并不这么看。有这么一个在网上流传甚广的段子颇能说明这个问题:

一个小学生看到课本中、电视剧中的日本人总是很傻,就问他爸爸:“既然日本人这么傻,为什么我们用的电视、冰箱等好多好多东西都是他们制造的?”那位爸爸回答道:“正是因为日本人很傻,所以他们造的东西很实在,我们也因此才相信他们造的东西啊。”

这虽然是一则笑话,但我相信很多中国人看了一定笑不出来。因为这个笑话,从某种程度上也真实地反映了今天的一些中国人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某些观念。而与此同时,这个笑话也正反映出日本商人在商业道德方面的“诚信无欺”的普世价值观。曾经的“礼仪之邦”,尤其是几千年来在日本人面前有着强烈的道德自豪感而以老大哥自居的一些中国人,今天在教育孩子时也把日本人的这种“诚信无欺”看做“傻帽”了,而且还真沦落到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地步了。曾几何时,凡是进口的产品一般比国内同类产品质量要好,这已是我们国人固有的消费观念。就此看来,莫非世界各国的商人们与中国商人相比都是傻帽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