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看的平淡1

任曙林拍摄于八十年代前期的《中学生》系列,是一件费时六年多的作品。今天面对这些衣着朴素、表情单纯的青少年男女,真有恍如隔世之感。他的《中学生》系列,将我们重新带回那个已经不再复返的时代,也带给我们重新思考摄影与思考青少年(teenager)这个概念的机会。

一般而言,出现在国外现当代文学与艺术作品中的青少年形象,以反叛形象居多。作家J.D.塞林格、杰克·凯鲁亚克,摄影家拉里·克拉克等,都以塑造青少年反叛者形象获得成功与承认。青少年面临人生中的精神危机,并且通过程度不同的反叛父辈、前辈的行为,来完成一种精神独立的过程,走向比较成熟的成人阶段。然而,即使在今天的中国,青少年有“反叛期”,青少年经过“反叛期”可能会走向更为成熟的阶段,是一种基本成长模式的看法,至今仍然没有获得合法性与普遍接受。我们的文化艺术作品与文化产品中,青少年形象仍然以正面形象居多。

在任曙林的这些反映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青少年学习生活的照片中,当时的青少年形象更显得正统、划一,当然也符合一般公认的青少年形象。这也可以认为,他的这部作品正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这种社会观念与现实。而这种付诸于青少年的“好孩子”观念是至今仍然继续的社会观念。

在《中学生》系列的照片中,那些八十年代的中学生们专注于他们的学习,他们的校园生活看来也比较单调,多为“集体主义”式的活动。我们也从照片看到,他们的身体的发育已经开始,女生们爱美的倾向已经出现,但朴素的服饰仍然表明一个历史时期的物质生活水平与审美观。他们的生活与学习的环境也比较单纯,他们的生活与学习空间没有各种世俗的诱惑出现。总之,这是一个类似于真空的空间。一切还非常平静,有时甚至还有点沉闷,一切也都还那么坦然。这也正好与当时社会的表面气氛符合。这些中学生们当时其实已经处于一种激烈竞争之下,学生的内心平静已经被高考所打破,只是情况还不像今天这么变态与扭曲。他们表现在外的心态、表情与身体势态,仍然如照片所看到的,还是那么单纯。他们埋头学习、参加体育锻炼、有时也有一些集体活动,如擦窗等,有时也必须无条件地参与国家政治活动(如国庆游行表演)。至少从表面看,在中学这个似乎被隔离开来的小社会里,还有一丝牧歌式的诗意飘荡在画面中。因此,今天我们看到这批影像,也能够唤起某种怀旧情绪。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