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马力”这个名字最先让我想到的是80年代那款最热门的游戏,现在,它是一支乐队的名字,一支组建于2004年7月,以娱乐为初衷的乐队。很难想象两个16岁和两个18岁的年轻人,将赋予这支乐队怎样的含义。
轰轰烈烈的排练开始了,他们不喜欢朋克,便拒绝了朋克,主唱不喜欢旋律,便拒绝了旋律,死亡让他们觉得沉,哥特让他们觉得闷,除了说唱金属,没有什么让他们觉得更合适的了。
实际上他们当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并不愤怒,只是足够多的年轻人当时就是喜欢这种年轻态的音乐。
排练房在鼓手家,其他几个人分别从租住的房子和家里赶过来,而排练的吵闹程度远远大于他们的想象,以至于迟到的乐手往往叫不开门。
两个月后便开始演出,这样的速度有点儿快,但他们不想等,他们似乎不太想和多数的乐队一样,先是制定规矩,然后是排练,计划演出……最后获得圆满。他们只是想表达,这再简单不过了,只要他们愿意,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这么做,事实上,那次演出开始鼓手的拍子不稳,有一把吉他听不见声音,贝斯手有几次找不到调。也许是音乐足够重,也许是那种毫不掩饰的释放,尽管音乐粗糙、简陋,他们还是得到了鼓励,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一刻也没有停,不断地演出和创作,尽管更多的演出总有失望,尽管更多的作品依然有太多的不足,他们总在用一种粗暴的方式进行着。好处是:作品尽管不完美,但是真实的、活生生的。坏处是:一些更为关注音乐性的听众愈加不喜欢他们。
半年后,他们的作品录音发表,改正了很多毛病。
但这需要时间。
之后,开始有人不爱听了,有人说他们的东西太老、过时了,有人说编配上出了问题。他们几乎场场演出都会出问题,应该是调整音乐的时候了。
2006年年初,乐队组建初期那种想传达给观众的现场状态减弱了,但是音乐丰富了,也更加富有弹性,起码能让喜欢他们的人看到希望,是的,音乐还不够出色,但早已“跳出了那个中规中矩的圈子”。
后来他们改名为“超级马力”,读起来都一样,没有多少人在乎。海报上的名字依然常常印错,可能是习惯了,可能是都没有当回事,大家都没有说。
一个名字有什么重要的呢,当时他们这么认为。
他们在演出时,身上盖满“西安行为艺术配种站”的印章,写满根本不知道意思的文字,他们在排练朗诵毛泽东语录,他们在演出后砸掉麦克风被兴奋的观念告之“可以毕业了”……这一切的一切都与他们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