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命大臣的命运(2)

按说,作为既得利益者,新皇帝刘义隆应该对扶他上位的檀道济、徐羡之等人感恩才对,可是,不久这些人都一个个被刘义隆以“弥天大罪”的名义诛杀了,诛杀的过程记录在正史中,比影视剧的镜头还惨烈血腥,令人读之魂飞齿震。

史上顾命大臣的命运大部分不好,得善终者非常少。大约一般人对皇帝有恩,难免内心会滋生矜骄;内心有矜骄,没法不流露出来,这就无疑为朝廷和皇帝敛怨聚恨了;身为顾命大臣者,权倾朝野,天下无不揣测其心意,多有逢迎巴结,而自己又但凡稍许流露出对这种逢迎和巴结的接受,就形成了分解核心权力的状况,这是对皇帝最大的威胁。顾命大臣与皇帝的关系,多数是利益关系,所谓以利交者,不要说利尽交绝,利壑难填,就是利衰则交绝怨生,是以君臣之间,极其容易产生嫌隙、猜忌,祸根由此而生——其实刘裕在给儿子交代这几个顾命大臣的时候,也是做了精心安排和挑选的,明面上颁布诏令曰:“后世如有幼主,朝事一一委以宰相,母后不烦临朝。”私下里对儿子交底:“檀道济虽有武略,而无大志,徐、傅二人也无异心。”其实从根本上,还是不放心。先帝不放心,继位者心里就留有余地。

还有一个原因,有作为的新皇帝,即便是顾命大臣扶保上位的,也不愿意担此让人扶保的名声,总想找机会用自己的方式向天下表明自己更有实力、更配得上作为真正的皇帝。所以,顾命大臣往往就成了皇帝试刀祭旗的牺牲品,换个别人吧,就像打麻将一样,还真凑不成这一抹牌,非得顾命大臣这样的不可。这简直就是顾命大臣的宿命。

人情一理,一般来说,老皇帝临死前,找可靠人托“六尺之孤”,即便如此,皇帝们也还是在依依不舍中,含恨狐疑地死去。刘备对诸葛亮那么信任,到了临终托孤,还对诸葛亮说了一句压力山大的话:您若看小刘禅不顶用,您就取而代之吧。刘备临死这么将一军,把诸葛亮吓得差点没在刘备前死去。

以诸葛亮的智慧,是不会利令智昏地矜骄专权的,反而非常居卑谦下,对后主竭尽全力地辅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保全了自己的千古名节与后代身家。诸葛亮的智慧和境界在于他懂天命,知道天命不可违。国家的天命、皇帝的天命、个人的天命都不可违。

还有一个人,可以说比诸葛亮还伟大,他是史上最成功的顾命大臣,他就是周公姬旦。周公姬旦受命摄政,辅佐成王,制礼作乐,建章立制,开创儒学千古基业,天下归心,其功之伟,自不必赘述。

周公和诸葛亮,作为顾命大臣之所以成功,原因就是他们心中不怀偷与私,即所谓光明正大、天下为公,所以无论是英武的周成王,还是暗懦的刘禅,都能感觉出来,所以,他们以光明正大,辅佐了皇帝,造福了国家,也保全了自己。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