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一直这么穷(1)

有位名校硕士毕业的朋友,费尽周章在北京考了个公务员,可工资除去房租,吃饭都成问题。为了将来的前途能够坦荡些,他又读了个在职博士。他已经结婚两年有余,老婆年纪也不小了,担心错过最佳生育期,正在筹划生孩子。种种情况堆积在一起,让他倍感压力。

我们有个共同的微信聊天群,里面的人大部分是硕士或者博士,大家看到连他都在哭穷,也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抱怨起来。

朋友见大家都有同感,于是吆喝着穷死了穷死了,这样下去,要下班摆地摊才够生活了。接着又说自己想辞职,早知道在北京过得这样拮据,还不如回东南沿海老家做点生意。

最后他归结为一句话:“唉,读了这么多年书,怎么觉得自己越读越穷了呢?”

此话一出,连常年不说话的人也都冒了出来,说:“你知不知道现在有多少想考公务员却考不上的人,你还想辞职,你确定自己不是在引起公愤?”

也有人说:“你以为生意是那么好做的吗,你现在起码是旱涝保收,要知道做生意亏得血本无归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这年头,一说到工资,总免不了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哀怨之气。

物价高,尤其是房价高,已经让大部分“80后”成为不得不“啃老”的一代。

人人都嫌自己挣得少,钱不够花,学历偏高的人群更是这样,总觉得拿到手的工资对不起自己将近20年的寒窗苦读。

对于这个问题,我倒是挺看得开。

一个人若是一直在读书,没钱就对了。

学历和能力也许能帮助我们谋得一份收入还不错的职位,但毕竟大部分行业都不可能让我们“发财”。而且凡事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书念得多了,进入的人际圈子也相应提升了层次,导致高学历的人比一般人更容易觉得自己挣的钱太少了。

曾经有人问我,三年的研究生和三年的工作经验,哪个更重要。

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趣,因为显而易见,研究生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和本事去念,而三年的工作经验,却是每个工作之后的人早晚会有的。

但是,当你读了三年研究生步入社会后,以前本科毕业就已经进入工作岗位的人,很可能已经升职加薪,单从“挣钱”这个角度来说,你的起点不一定比他高多少。但你此时的工资,可能会比同期与你进入公司的本科生多那么一点点。

这,也算是社会对更高文凭的一种认可和尊重吧。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种阶梯,是精神和技术层面上的晋升,和金钱并没什么太大的关系。

既然如此,为何都说知识改变命运?

人为什么要读书?我是这样理解的。

第一,建立在基础教育之上的“读书”,是为了在有限的时间中相对快速地掌握一些仅靠日常经验不可能掌握的必要生活常识,以及一些解决特定问题的方法。

比如,语文能教你遣词造句和与人交流沟通;数学锻炼人的逻辑思维及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英语是让你走向国际的敲门砖,你能由此获取更多更广泛的信息资源。

课堂之外的读书,更是一个人拓展学识、钻研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提升自己眼界、开拓自身事业所不可缺少的途径。

有句名言说:“读书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只要付出一个汉堡的钱,便可以得到一个作者在那段岁月所有的心思与时间。”书是前人智慧的结晶,一个会读书的人,能让自己的思想得到前人的助力,在精神层次上走得更远。

如果你要做学问、搞学术研究,那么这辈子你大概都和书离不开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