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方便,我们暂且称司马懿为荀壹。初出茅庐便立了大功,荀壹得意忘形。他暗暗发誓:一定要摆脱哥哥的光环,证明自己的实力。
在很多的关于司马懿的剧本中,他被塑造成一个天生隐忍、凶狠的形象。于是在这样的剧本里,天生隐忍的司马懿一听说机会出现了,马上拿出“隐忍”的天性占据最高据点,随后居高临下,指点江山。
我认为,这不是真实的司马懿。
作为一个正常人,不经历一番挫折,怎能成才?如果司马懿真的是天生的隐忍,他就不会具备另一个特质——凶狠。收回的拳头是为了更有力地出击。不经世事的人,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荀攸的手下同样聚集了一批自命不凡的莘莘学子,有的是荀攸自己发现的,有的则和荀壹一样毛遂自荐的。闲来无事,这些人喜欢聚到一起下棋、聊天、作诗、比赋,偶尔还会探讨一些军事方面的知识。彼此都是年轻气盛的年轻人,且胸中都有点墨水,谁也不服谁。司马懿最近替荀攸解决了一个大难题,更加扬扬得意。
这天,几个年轻人聚到一起,玩起了文人玩的把戏——作赋,且约定对同一美景作赋,看谁作的赋更优秀。杯觥交错之间,几篇赋作好了。荀壹看着自己作的赋,得意扬扬,向其他几个人炫耀。得到众人的肯定之后,荀壹更加兴奋。他拿出一篇赋,简单地看了一眼,说:“精彩不足,平顺有余,且其中有些许瑕疵,算不得一篇赋。”此话一出,惹怒了作赋的徐继,他面露尴尬,狠狠地看了荀壹一眼。
荀壹的张狂之气惹怒了徐继。但荀壹依旧我行我素,不知收敛。如此几次之后,荀攸的门客都不愿与荀壹接触。但念及他是荀攸的老乡,都不敢得罪他。
荀壹被孤立了。过了不久,他路过荀攸的门口,听到荀攸在和几个人商量事情。他自恃曾经立过功,自顾自地走进去,自以为是地指点一番。没有料到的是,他的一番指点完全是驴唇不对马嘴。荀攸很不满地看了荀壹一眼,其他几人抓住这难得的机遇,狠狠地羞辱了荀壹一番,直让他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他很快意识到自己的轻狂使自己被孤立。
当天晚上,荀壹写了一封书信,离开了荀攸的府上。接下来的几年,他杳无音信。
曹操,最卑鄙的圣人。非凡的创业经历让他阅人无数,二十岁出头的司马懿在阅人无数的曹操眼中,只是一个幼雏、青蛋子,很嫩。
司马懿在曹操的人才录用单里安静地躺了七年,这七年,他的名字一再被提起,但人却从未出现过。七年过去了,并未出现他病重去世的传闻。曹操很清楚,一个病重到只会动眼珠子的人,是很难能够熬过七年的。也就是说,司马懿当初“病”得只有眼珠子会动了,居然还没死,这并不是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