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勒律治(1772—1834)(1)

1772年,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出生于德文郡的一个农村牧师的家里,九岁时父亲去世,由舅父收养,并被送到寄宿学校。在那里,柯勒律治开始了八年的寄宿生活,并结识了一生的知己查尔斯·兰姆。柯勒律治小的时候是个孤单不幸,但充满幻想的孩子。他于十九岁时进入剑桥大学学习,但不久便厌倦了那里的日子,变得游手好闲,负债累累,麻烦不断,虽然完成了学业,却未能获得学位。

大学毕业后,柯勒律治在法国住过一段时间,极度认同法国大革命,认为这场革命体现了人性的完美。但回到英国后,舅父对他的政治生活不满,并为此不再接济他。被激进派的理想主义所感动的柯勒律治,投奔诗人骚塞,他们想要在美国建立一个“乌托邦”式的社会,但并未成功。

1797年,柯勒律治与华兹华斯相识,并成为挚友。在华兹华斯的影响下,他的创作潜力得到了激发,开始了诗歌写作生涯。柯勒律治具有极高的天赋,迅速就进入了创作的黄金时期,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古舟子咏》《忽必烈汗》等代表作。次年,柯勒律治和华兹华斯同游德国,两年后回国,一同定居于湖畔区。为了缓解自己的风湿病和因为婚姻裂痕而导致的痛苦,柯勒律治开始吸食鸦片,创作力和想象力因此衰退。为了戒毒,他在马耳他居住了两年。再次回国后,柯勒律治多次举办有关文学与哲学的讲座,尤其是以莎士比亚为主题的讲座最为成功。而他与华兹华斯的友谊则因为一次严重的争吵而宣告结束。

1813年,柯勒律治创作的悲剧诗《悔恨》在特鲁里街成功演出。三年后,柯勒律治在詹姆士·吉尔曼医生的提议下,住在了吉尔曼医生提供的住处,进行戒毒治疗。在这期间,他完成了他重要的散文《文学传记》,其中,他纳入了他关于诗歌的本质的理解和文艺评论。文中,对华兹华斯的评论也尤为精彩。

撰写和讲授文学论题占据了柯勒律治的晚年生活。在政治上,柯勒律治也曾支持过法国大革命,他心中的世界是一个人人平等的乌托邦式的社会。他的晚年却激烈反对人权,反对雅各宾主义,坚持认为政府就应该由上等富人阶层组成来统治其余的人。《政教宪法》是他最后的散文作品。

柯勒律治被同时期的诗界所尊崇,至今也被奉为第一流的抒情诗人与文学评论家,是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与哲学的代表。

柯勒律治的作品特点

作品精于推敲文字,对语言要求严格,主张诗歌最终是要通过美给人以愉悦。诗作分为两类:神祇诗和对话诗。

神祇诗的特点是神秘与想象并在。诗歌的背景设在诗人的记忆与梦幻之中,故事的发生、发展丝毫不受理性的羁绊。这类诗歌的创作目的是将诗人自觉的意识与神祇的宽恕相调和。

对话诗直接地表现了“归家的渴望”,不是单纯地怀旧,而是向往一种“进步了的童年”。这里每一首诗都近乎一种赎罪,即诗人认为自己必须失败或遭受痛苦,才能使他爱的人获得成功或幸福。

柯勒律治的代表作《古舟子咏》

在这首诗中,讲述了一名老水手的历险故事。水手在一次航海中故意杀死一只信天翁(水手们认为它是象征好运的鸟),灾难顿时笼罩了他的船,水手因此遭难,受到了精神和肉体上的种种折磨。最后,水手深刻忏悔,并祈求海蛇破开魔法,才获得了拯救,驾船归家。

在叙述中,柯勒律治刻意渲染复杂的氛围,用心描绘时间与背景以及道德教化的意义。

在这首诗中,柯勒律治认为宇宙大观不是人们理性信仰的反映,而是人们非理性的恐惧与内疚的反映。

《克里斯特贝尔》

作品讲述了邪恶的蛇去攻击少女克里斯特贝尔,使其陷入灾难之中。各种超自然的神力、动物的哀嚎使得作品充满哥特式的恐怖氛围。而与这些阴暗恐怖氛围所相对的,则是作者心中圣洁的爱情。这首诗歌是浪漫主义诗歌中最为玄奥难懂的作品。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