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布林斯利·谢里丹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父亲是演员兼剧院老板,祖父是斯威夫特的知心好友,母亲是剧作家,也是小说家。家庭的熏陶,使谢里丹对喜剧产生了兴趣。少年时期,谢里丹在哈罗公学受过良好教育。
1770年,全家定居巴斯,在那里他与著名的女歌手林莉相爱,但他们的爱情之路并不平坦,先是情敌中伤林莉,两个人不得不私奔到法国。林莉的父亲得知他们的事情后,激烈反对这门婚事,从法国将林莉带回家里,并关起了林莉的禁闭。谢里丹的父亲也反对这门婚事。经过两年的争取,谢里丹终于娶到了他的心上人,但谢里丹的父亲并没有参加他们的婚礼。这段经历对谢里丹的成名作《情敌》有非常大的影响。
虽然林莉的收入颇丰,但谢里丹并不希望妻子再登舞台,迫于生计,谢里丹开始写作戏剧。
1775年,谢里丹的《情敌》搬上舞台,首演并不成功,换了主角后,第二次演出竟使这部戏起死回生。此后一年里,谢里丹上演了三部戏剧,名声大噪,收入颇丰,不久便拥有了自己的剧院,并加入了塞缪尔·约翰逊的文学社。当他的《造谣学校》搬上舞台时,再次引起轰动,使他大发其财。
谢里丹事业的辉煌随着1780年他当选议员起才真正开始,一直延续了二十九年,最终随着一场大火而走向衰落,在那场大火中,谢里丹的大剧院化为灰烬。三年后,谢里丹又因为没有足够的钱参加下一届竞选,而不得不退出竞选;同年又因欠债而被捕。
1816年,谢里丹因脑科疾病去世,死时贫困而孤独。他被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葬礼十分隆重,拜伦为他写了著名的《吊谢里丹》。
谢里丹是英国18世纪著名的戏剧家。他的代表作《情敌》《造谣学校》被认为是上承莎士比亚,下接萧伯纳的纽带。
谢里丹的作品特点
作品中情节组织精当,角色性格鲜明。在技巧方面,则对制造误会、戏剧反语等方法运用得十分精巧,而充满灵气的对话使得作品更受欢迎。
作品十分关心当时的道德问题,并无情地抨击社会上的各种不良现象。
谢里丹的代表作《造谣学校》
戏剧讲述了约瑟夫和查尔斯两个兄弟的故事。善良的查尔斯与梯泽尔爵士的女儿玛丽娅相恋的同时,施尼威尔夫人也爱上了查尔斯。为了与查尔斯在一起,施尼威尔夫人唆使约瑟夫去追求玛丽娅,并与约瑟夫一同向梯泽尔爵士讲查尔斯的坏话。约瑟夫在答应施尼威尔夫人的要求的同时,却与梯泽尔爵士的新婚妻子发生关系。当约瑟夫与梯泽尔爵士夫人通奸时,东窗事发,约瑟夫伪君子的面目第一次暴露在众人面前。
就在这个时候,兄弟二人的叔叔从印度归来,为了日后遗产的分配,叔叔特意化装考验兄弟二人。当叔叔要买查尔斯的画时,因为画是查尔斯和叔叔在一起的场景,查尔斯拒绝卖给叔叔,叔叔因此被打动。而约瑟夫则拒绝帮助化装成穷亲戚的叔叔,叔叔因此看清了他的伪善,而决定将遗产留给查尔斯。
获得丰厚遗产的查尔斯也最终获得了玛丽娅的芳心,约瑟夫则名誉扫地。
通过这部戏剧,谢里丹对英国贵族的道德败坏,在满口道德的表面下满是虚伪和堕落的现象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浪漫主义时期文学背景简介18世纪末、19世纪初,苏格兰农民诗人罗伯特·彭斯的抒情诗自然生动、感情真挚,讽刺诗尖锐锋利、妙趣横生,给英国诗坛带来一股新鲜的气息。威廉·布莱克在诗歌中建立起自己一套独特的神话体系,具有神秘主义色彩。布莱克的革命性、独创性和复杂性使他成为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
1798年,威廉·华兹华斯与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合作出版的《抒情歌谣集》标志着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真正崛起。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品有不少都产生于激进与传统相冲撞的18世纪末,这时英国又面临着新的发展动力,即1789至1794年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和英国内部的工业革命,使社会矛盾彻底转变成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