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捷生:你好,水仙花(4)

最让我惊讶和佩服的是,由朱师傅作为主心骨支撑的家族公司,30多年不离不散,堪称奇迹。我们知道,产业搞大了,账上有了大把的钱,别说朋友合伙开的公司,即使父母创下的家业,最后闹得兄弟分家、反目成仇的,也屡见不鲜。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好像是我们这个民族挥之不去的陋习。在漳州花木界名声响亮的朱师傅家却不这样。我推算过,农村人日晒雨淋,夜以继日,排行老三的朱师傅都60多岁了,他劳累了大半生的大哥和二哥,早该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比他小几岁的四弟和33岁才结婚但从未离家的妹妹,也都年过半百了。问题是,他们都有自己的妻子或丈夫,自己已经成家或正要成家的孩子,就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矛盾吗?但五兄妹情深义长,没有任何人提分家。拥有20多口人的这个大家族,依然在一栋房子里住,在一张桌子上吃饭。在公司,老大老二和四弟各管一摊,都对当家的朱师傅负责。在家里,由妹妹朱红枣任总管,不管哥嫂还是弟媳,都得听她的。饭由谁做呢?四个媳妇轮流做,一人一个星期。她们不光要负责家人的一日三餐,还要给工人们准备饭菜。四个女人谁病了,谁临时进城办点个人的事,另外三人自动补缺。客户随时上门来拉货,遇上吃饭的时候,有劳动能力的都会放下碗筷去忙碌。因此,家里长年开流水席。听说,有人依据现代企业的管理经验,建议他们也追赶潮流,在家人中设立股份制。五兄妹没有一个赞同,说兄弟如手指,一搞那个股份制,就分你我他了,一个家也就散了。

听到这些消息,我为朱师傅和他们的家族公司感到由衷的高兴。现在说到农民,说到农民的家族企业,就说他们观念落后,没有现代意识;都希望他们做大,做强,做到城里去,做到世界上去。为什么不能遵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在本乡本土,全家人和和睦睦地经营下去,传承下去呢?要知道,家和万事兴,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一种最高境界。就像朱师傅说的,家和了,事兴了,还有什么可求的?

春节前,我托朋友给朱师傅打电话,告诉他今年捎来的水仙花种又收到了,并再次提醒他,我现在还没有他的联系地址。这次,他爽快地给了地址。原来,他在报纸上看到我出版了一本新书,还得了好几个文学奖。他对我的朋友说,可不可以请贺大姐也给他寄一本书?而且希望我在送给他的书里,签上名字。

哦,这个再也不在远方藏着的人,这个几十年就像他培育的水仙花那样谦卑,那样保持着清水洗尘本色的人,他对我的要求,是这样的朴素,这样的轻微!正因为这样,在寄给他的那本书上,我不仅签了我的名字,还写下了我每天看到水仙花时的那句问候:

“你好,水仙花!”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