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制片配音:声音中的西方想象 1

“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容貌的话,我也要让你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可是上帝没有这样。但我们的灵魂是平等的……”

20世纪70年代末的一天,我们全宿舍的人围着仅有的一台半导体收音机,听到了这样的语句。配音演员李梓将一位名叫简·爱的19世纪西方女子的声音,传到20世纪70年代末东方的大学生破败拥挤的宿舍里。在场的所有听众都为之痴迷,为那要求平等的灵魂,为那极富魅力的声音。

李梓配音的简·爱的声音,把一个成熟、忧郁、性格坚定的女子形象带到我们面前,至今依然清晰可辨。同样令人记忆犹新的还有邱岳峰配音的男主角罗彻斯特的回答,声音低沉,略带沙哑,有一种特殊的磁性。此后的十年中,有许多中国年轻人几乎每天都会打开收音机,收听“电影录音剪辑”节目。《王子复仇记》、《悲惨世界》、《尼罗河上的惨案》、《叶塞妮娅》、《佐罗》……这些经典的电影片断段,成为那个时代年轻人日常的精神食粮。经过配音的西方电影,间接地提供了人们对西方语言文化的想象,构建起一代人想象中的西方的声音世界。长期以来被妖魔化了的西方形象,顷刻间被彻底颠覆。而那些始终充斥于人们听觉当中的生硬、刻板和一体化的国家主义巨大的声音“城堡”,也开始发生裂变。大段大段地背诵电影台词,是那个时代文娱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节目。如果背诵者能够将诸如邱岳峰、刘广宁的声音模仿得惟妙惟肖,立即会得到周围人的一致崇敬。

这是80年代独特的电影配音文化。这些声音能够完全独立于电影本身而存在,形成一个纯粹的声音符号。它与不同类型和个性的角色相对应,成为那些人物形象的特殊代码。人们借助于这些声音代码,几乎就能理解和想象角色的性格和剧情所表达的意义。

职业的配音演员往往有着音色特殊的高品质的嗓音,又经过良好的发声方法的专门训练,他们能够随心所欲地模拟角色的声音,并很好地塑造角色的声音性格。通过大量的国外电影录音剪辑,人们逐渐习惯了各种不同角色的声音定位。这些不同类型的声音进一步程式化,而这正恰合了中国特有的京剧艺术中的角色分配:老生——邱岳峰,小生——童自荣,花脸——毕克,花旦——刘广宁,老旦——李梓,青衣——丁建华,等等。配音演员模仿影片中的西方演员说话的语气、口型、风格,有一种特别“洋气”的效果。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