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装:政治乌托邦身体实践 1

一场圣洁的革命将性感旗袍连同它所附带的“小资情调”,从女性的身体上驱逐出境。从此,旗袍开始了漫长的流亡生涯,旗袍的领地迅速被革命的“列宁装”所占领。无产阶级革命在女性身体上的实践,其重要途径之一即是对女性服装的改造。

列宁装,这种双排扣的西式上衣因属于革命领袖列宁所钟爱的服装,而成为布尔什维克的身份标志。然而,这种本为男装的上衣,在1949年后的中国却阴差阳错地变成了女装。在一段时间里,女性的列宁装与男性的中山装(军服的变种)相呼应,构成了革命的“时装”。这一男性政治领袖的着装,携带着革命的政治意识,悄悄接近并包裹了女性的身体,象征着女性身体的“地表”从此归属为革命的领地。

这一服饰变化,除了表明中国女性对革命的明确诉求之外,或许还因为列宁装或多或少带有一点点装饰性的元素:双排纽扣和大翻领。在当时中国革命者简陋的服装中,列宁装上的这些多余的纽扣略显奢侈,不失为一种有趣的甚至可爱的小装饰。而可以合上或翻开的大翻领,则有别于男性中山装严格的对称性和规约性,给压抑和刻板的革命服装,带来了一点小小的变化,聊以满足女性在衣着上对装饰和变化的本能欲求。除此之外,列宁装有时还会附加上一条腰带,腰带的紧束功能则有助于女性身体线条的凸显。于是,女性身体在厚实而坚硬的卡其布面料的严密包裹下,身体线条含糊潦草地一笔带过。这是革命的服装史上残存的一点点可怜的、聊胜于无的性感标志。

列宁装的“时装”风潮直至中国与苏联的交恶,方逐渐退潮。而随着社会政治思潮的进一步“无产阶级”革命化,对服装的禁锢也就越严重,女装上的最后一点装饰终于被彻底剥夺。20世纪60年代的主流女装代之以更简陋和更禁锢的军装。对此,连革命领袖也赋诗曰:“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女装的军队制服化倾向,在“文革”期间达到了极端状态。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