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板仓的日子里 1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在湘赣边领导秋收起义。但仅仅过了三四天,起义军在国民党正规部队优势兵力的反扑下,严重受挫。为了保留革命火种,毛泽东在文家市力排众议,率起义军向罗霄山脉的井冈山进军。

与此同时,杨开慧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和母亲带着三个年幼的孩子、保姆陈玉英一起回到了家乡板仓,继续开展地下斗争。

杨开慧深知时局艰危,生活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中,无异于投身虎穴狼窝。但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的她,视革命胜于自己的生命,只要革命能够成功,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她唯一牵挂的是她的丈夫毛泽东。

毛泽东终于来信了,是从江西宁冈县的一个中药铺寄来的。信是用暗语写的,大意是说他出门后,开始生意不太好,亏了本,现在生意好了,兴旺起来了,“堪以告慰”。毛泽东还在信中提到了他的脚伤。

这封信写于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军,胜利到达井冈山地区的宁冈县,决定在井冈山一带创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政权,开辟武装夺取政权的崭新道路。这封信经过不少周折,直到1928年年初,才辗转到了杨开慧手中。

杨开慧凝视着自己丈夫熟悉的笔迹,体味着丈夫含蓄的语言,好像见到了自己的丈夫一般,激动万分。收到这封信后,杨开慧写了回信。但此后,杨开慧再也没收到过毛泽东的来信。

在板仓坚持地下活动的日子是艰苦的,杨开慧的生活全靠毛泽东的大弟弟毛泽民从上海寄钱接济,时有时无。杨开慧在给嫂嫂李一纯的信中不无辛酸地说:“由于泽民的家庭理念,我还没有饿饭……孙嫂(陈玉英)不要我的工钱。”连信纸都买不起,杨开慧用包过东西的纸片写信给同学李淑一,请李淑一买些纸笔和读物寄给她。李一纯是杨开慧早年的密友,也是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六届的音乐教员,杨开智的前妻。

但这些并没有压倒杨开慧。最让杨开慧伤心、无助的是关山远隔,音信不畅,思念她的丈夫毛泽东,她失眠了,辗转反侧,焦虑不安。1928年10月,杨开慧写了一首思念毛泽东的《偶感》诗:

天阴起溯风,浓寒入肌骨。

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

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备?

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

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

恨无双飞翮,飞去见兹人。

兹人不得见,惆怅无已时。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