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24)

再看一首写情的诗: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示长安君》)

中间两联真挚自然,不愧名句,但纯是空写,与唐诗的特点终有不同。

第二是苏轼,苏诗的特色是粗豪,多议论。看下列的七古,就知道一般宋诗的面目大致如此,总是由于韩愈的影响。不过韩诗的粗硬程度还没有这样厉害。

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轻春睡足。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忽逢绝艳照衰朽,叹息无言揩病目。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寸根千里不易到,衔子飞来定鸿鹄。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樽歌此曲。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哪忍触?(《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苏氏七律七绝颇有学白居易的,也很洒脱可爱,所以传诵不衰,在唐以后诗人中总算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了。

第三是黄庭坚。黄氏以学杜为主,他的特色是艰深苦涩,不肯作率直语,与苏氏宗旨略同而又另成一派。潘德舆《养一斋诗话》里说:苏豪宕纵横而伤于率易,黄劲直沉着而苦于生疏,是两家的正确评价。后人好奇喜新的多半赞成黄派,以为可以医甜熟之病。今举后人所常称道的一首为例:

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

看第三、四句就知道绝不是唐人的口气。但宋以后人却常常以这种话入诗,也就变成滥调了。末尾两句意在学杜,然而语意突兀生硬,不甚可解,这样的诗在杜集中也不算上品,黄氏喜欢这一路,他的追随者陈师道更是与他臭味相同的,因此有黄陈之称。陈诗学杜处是很明显的,但意在学杜的沉郁而没有得到杜的波澜老成,所以潘德舆批评他的诗弥望皆晦僿之气。

南渡以后,重要的诗家首推陆游,他的诗数量最多,而风格也永远是一样的。属对精工,句调流利,语意明白痛快,是他的特长。这种特长都表现在七律七绝上,所以别的体裁都不能出色。举七律二首为例:

诗酒清狂二十年,又摩病眼看西川。心如老骥常千里,身似春蚕已再眠。暮雪乌奴停醉帽,秋风白帝放归船。飘零自是关天命,错被人呼作地仙。(《赴成都泛舟自三泉至益昌谋以明年下三峡》)

百花过尽绿阴成,漠漠炉香睡晚晴。病起兼旬疏把酒,山深四月始闻莺。近传下诏通言路,已卜余年见太平。圣主不忘初政美,小儒唯有涕纵横(注:意思是说:只要皇帝有始有终,我们就感激不尽了。)。(《新夏感事》)

前诗豪宕,后诗深婉。前诗更是他的本色。他的时时刻刻不忘忠爱,完全本于杜甫,后诗的境界却更高超了。

他的言情之作则有: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沈园》)

这是为追悼已改嫁之前妻而作。他的诗总是这样并不费力而自然动人,渊源也出于白居易。

另外一个南宋诗人杨万里,在宋诗中又成一种新派,他不肯拾前人唾余,却情愿用俗语入诗,而使人不觉其俗。例如:

谁不知侬懒,其如送客何!叶声和雨细,山色上楼多。出处俱为累,升沉尽听他。疏钟暮相答,也解说愁么?(《送客既归晚登清心阁》)

又有传诵的两首七绝: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