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灵魂的人(1)

——与中学生谈学习哲学

最近,中国教育报对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做调查,结果显示,哲学类书籍在其中占据相当比重。同时,也发现不少人对哲学有误解。该报记者汇集了一些问题,希望我有针对性地与中学生谈一谈哲学的学习。这正是我乐意做的事情,因为我相信,中学生里一定有许多哲学的潜在知音,对他们说话决不会白费口舌。

一、哲学是什么?教科书上说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这个定义好像太笼统。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以为哲学就是马克思主义或政治课本,觉得枯燥,但他们却喜欢读哲理散文,例如您的文章。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哲学一词的本义是爱智慧,通俗地说,就是不愿糊里糊涂地活着,要活得明白。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就是这个意思。而要活得明白,就必须用自己的头脑去想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哲学就是世界观和人生观。我不太赞同哲学是学问的提法,因为说学问就容易凝固化。严格地说,哲学不是一门学问,而是一种思考的状态。请注意“观”这个词,世界观就是“观”世界,人生观就是“观”人生,第一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第二所“观”

的应是世界和人生的全局。我们平时往往沉湎在身边的琐事之中,但有时也会从中跳出来,想一想世界究竟是什么、人生究竟有什么意义这样的问题,这时候就是在进行哲学思考了。哲学是“观”全局的活动,其最重要的特征,一是独立思考,二是思考根本问题。

马克思是一位大哲学家,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在现代具有重要影响的哲学,这是现代许多哲学家都承认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西方哲学传统中产生的,脱离这个传统,就不可能正确理解。在我们的教科书中,它被孤立起来了,它的丰富内涵又被简单化为一些教条,这当然会使学生对哲学产生误解和厌倦。我本人认为,中学哲学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如今书店里最多的哲理读物是励志类书籍,您认为它们会给中学生带来何种影响?

的确,现在书店里充斥着所谓励志类书籍,其内容无非是教人如何在名利场上拼搏,出人头地,发财致富,如何精明地处理人际关系,讨老板欢心,在社会上吃得开,诸如此类。依我看,这类东西基本上是垃圾,与哲学完全不沾边。偏是这类东西似乎十分畅销,每次在书店看到它们堆放在最醒目的位置上,满眼是“经营自我”、“致富圣经”、“人生策略”、“能说会道才能赢”之类庸俗不堪的书名,我就为我们的民族感到悲哀,何以竟堕落到了这等地步。使我惊讶的是,对于这种东西,稍有灵性的人都会产生本能的厌恶,怎么还有人而且许多人把它们买回去读?事实上,它们大多是书商找写手胡乱编造出来的,目的是骗钱,写手自己绝非成功之人,读它们的人怎么就能成功?可见这个时代已经急功近利到了盲目的程度。这种书会不会对中学生带来不良影响?当然会。不过,我相信,就本性而言,青少年蓬勃向上的心灵是不会喜欢这种散发着腐朽气息的东西的,没有一个孩子愿意自己变得世故。如果他们中有人也读这种书,我敢断言,多半是庸俗的家长硬塞给他的。我希望广大中学生远离这种书,以读这种书为耻,因为这意味着年轻纯洁的心过早变老变平庸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