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百年诞辰已经过去了。略具讽刺意味的是,围绕这个日子,最引人关注的不是萨特的作品和思想,而是他在今天遭遇到的冷清,这种冷清成了媒体上一个小小的热门话题。那些成长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人对此感触尤深,他们经历过那个年代的所谓萨特热、尼采热、弗洛伊德热等等,曾被这些名字激动过,时过境迁,不免生出一种怀旧的情绪。的确,时代场景的变化实在太大了,当年以思潮为主角的精神浪漫已被今天以时尚为主角的物质浪漫取代,哲学曾是最有诗意的东西,今天似乎黯然失色了,让位给了金钱和财富。
一个普遍的疑问:哲学过时了吗?今天的时代还需要哲学吗?
我的回答是:需要,但未必是那种以思潮面貌出现的哲学。
思潮式的哲学的确过时了,当然不排斥有朝一日它又会时兴。
一般来说,只有在某些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例如六十年代法国的激进学生运动,八十年代我国的社会转型初期,哲学才会以思潮的形式流行。
大体而论,哲学有四种不同的存在形式。一是作为形而上学的沉思和伟大思想体系的创造,它属于哲学史上的天才;二是作为学术,它属于学者;三是作为思潮或意识形态,它属于大众;四是作为人生思考,它属于每一个不愿虚度人生的人。
前两种属于少数人,不过学者与天才之间有着天壤之别。同样,后两种属于多数人,而一个普通人是作为大众还是作为个人走向哲学,情况也迥然不同。在我看来,一个人不是作为大众追随一种思潮,而是作为独立的个人思考人生,这是更符合哲学之本义的状态,这时候他离哲学不是远了,而是近了。正是这一意义上的哲学在今天不但没有过时,而且格外为人们所需要。
哲学常常被定义为世界观和人生观,这个定义基本上可以接受,但我要强调“观”这个词:世界观就是“观”世界,人生观就是“观”人生。我们平时所做之事、所过之生活总是一个局部,哲学就是要我们从这个局部中跳出来,“观”世界和人生的全局。通过“观”全局,我们才能获得一个正确的坐标,用以衡量自己所过的生活有无意义,怎样生活才有意义。今天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急功近利,人们似乎都很渴望成功,但对成功的理解十分狭隘,往往局限于谋职和发财之类,“励志”类书籍因之畅销。我想特别强调,所谓“励志”与哲学是正相反对的。“励志”只有一个功利的小坐标,把人生当作一种资本来经营,这样即使取得了成功,也只是一种渺小的成功。哲学则立足于人生全局的大坐标,它告诉人们,真正的成功首先应是做人的成功,即做一个精神上优秀的人,生活得有意义,而事业的成功不过是做人的成功的一个自然结果而已。
一个不问生活意义的人当然是不需要哲学的,可是,我相信,人毕竟是有灵魂的,没有谁真正不在乎活得有没有意义。
事实上,人们越是被世俗化潮流胁迫着拼搏在功利战场上,生活在人生的表面,心中就越是为意义的缺失而困惑,而焦虑。
因此,在今天的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哲学来为自己的人生定位和定向,哲学仅在表面上似乎成了弃妇,实际上却是许多人的梦中情人。
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