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艰难,不青春

◎白岩松

和前辈不一样,80后这辈人被称为“史上最难管的一代”。我们现在要重新关注青年问题,因为青年问题已经重新成为社会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现实的压力比过去更明显,比如以蜗居为代表的住房的压力,以蚁族为代表的“北漂”一族。当然,我只是用它做代表,并不是在北京漂的就是“北漂”。还有某些电视剧体现出的职场焦虑,等等。

第二,机会不如以往了。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不再像前两代人比如50后、60后,甚至部分70后那样,机会随时可见。大家觉得好像很痛苦,其实这是时代进步的必然。因为我们进入了一个相对正常的时代,机会相对平均,而不会是属于某一两代人的特有情况。

第三,青年心理问题。以“富士康连跳”以及整个就业环境为代表,“宅”也好,“剩男”“剩女”也好,反映出年轻人的心理冲突,如果不能得到合理和合适的舒缓,将会演变成为社会的巨大冲突。其实,我这话说早了,从西亚到北非所发生的一些局部动荡,其实跟所在国家青年人很高的失业率有很大关系。北非有些国家青年的失业率甚至达到30%~40%,这些国家的冲突最初来自年轻人的绝望。当然中国在这方面远远没有达到。真正的绝望是一无所有,现在中国的冲突可不是一无所有,而是为了捍卫自己的某种利益。比如陆续出现的“拆迁风波”,是要捍卫自己的权利,而不是在一无所有下的绝望。有很多年轻人可能会在互联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等等。性质是完全不同的,因为不同国家的发展阶段和体现出来的焦虑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觉得要重新看待。

第四,同样是打工,与过去的期待不一样。我们还在想80后问题的时候,90后已经以更加生猛的姿态闯入了我们的生活。我们讨论农民工城乡冲突问题的时候,连90后也都已经走上了打工的道路。也就是说大家对80后这个问题还没有讨论完的时候,90后快把80后拍在沙滩上了。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他们和过去的期待不一样。50后、60后、70后打工的时候,他的全部梦想不是为了自我实现,而是为了改变家庭的境遇。

中国最早的农民工出现的时候,他们什么样的压力都能忍,什么样的艰苦条件都能忍,因为他们的身后永远有自己的年迈父母,还有成长的弟弟妹妹的压力,反而心理问题和冲突很少。但是现在不同了,80后和90后的这批人,即使在农村,也没有沾过土地。他们从小在现代的互联网环境中长大,县城里的网吧比城市里更凶猛,很多孩子只是跟爷爷奶奶长大,而没有跟父母。他们拥有一种更宽松的、纵容的东西。现在去一些小的县城和乡镇,那里网吧和孩子的发型,要比大学里更现代化。这代人,背负的并不是家庭命运的改变,背负更多的是自我实现。

现在年轻人没有人再回头看那几代人的青春,每一代人的青春都有挑战。哪一代的青春容易呢?季羡林先生离开母亲去了德国,“二战”爆发,回不了国,十年啊。大家有机会可以看《巨流河》这部书,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是写四川、重庆,写抗日战争那个时候。看一看他们那一代人的青春,似乎一切都好,那个时候女生已经得到了最大的待遇,住庙里,不错了,每天的战斗就是和臭虫的战斗。但是我依然看到了齐邦媛在回忆那段日子里,轻描淡写地写出这段苦难,当然也写出了那么多诗情画意的地方。没有一代青春容易。我们再说1949年共和国成立的那一代青年人,他们比哪一代都惨,十二三岁该长身体时,三年自然灾害吃不着东西,17岁该上大学了,“文化大革命”爆发了,19~20岁该谈恋爱了,男女又不分。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那段时间,中国的男女分不出来,中国的邮票上表现的都是铁姑娘,男女都一样。等到想结婚的时候,突然恢复高考了,一下子面临抉择:要家还是高考?等到想生几个孩子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计划生育了。等到好不容易孩子长大了想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的时候,自己下岗了。容易吗?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