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
其实,开放是没有尽头的。随着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大,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广度和深度的增加,一个国家的开放应该是一个继续深化的进程,而不是一个半途而废的进程。也许10年、20年、30年后回忆起来,我们会觉得现在的开放不算什么,还有很多地方还开放得不够、很多地方改革得不够。
从国际上来讲,我们要向全世界做好工作,使他们真正了解中国的开放、中国的发展对他们是一个机会,使他们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把中国作为一个合作伙伴来对待,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选择。
如果在这个选择上犯错误,会是一个历史性的错误。他们能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一方面要看他们自己;另外一方面也要看我们中国是不是做得很好,不要让我们的官员和国民表现出一种傲慢、自大和浅薄,而是要让人家看到,中国的开阔胸怀和争取双赢的真实愿望。这些是使他们做出正确选择的一个很大的外在因素——是一个积极的因素而不是一个消极的因素。
当然,有一条,随着中国国力的增长,我们确实要在国际上做出更大的担当、承担更多的义务,但承担多大义务也是有一个标准的,就是我们在入世时谈到的权利和义务的平衡。如果我们在国际上没有更多的发言权,我们当然不可能单方面承担更多的义务,这也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国际上和我们要有一个良性的互动,这样中国在世界上的作用就会越来越大,而这个作用会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积极因素。
开放的反义词是封闭,封闭我们知道不好,如何不好呢?我们看一组数字:1938年的时候,那时抗日战争已经开始。当时日本的年钢产量是580万吨,中国4万吨。很多人都说当时4亿中国人怎么跟只有7000万人口的日本打得这么惨烈,还打了八年。请问,这580万吨的年钢产量和4万吨是多少倍的差距?那就是当时中国的现状。而背后呢?背后是同样面临外面的枪炮,日本选择了开放,而中国依然选择的是封闭,封闭的后果是后来双方的差距越拉越大。
如果用原有的GDP的统计方法来看,我们可能不知道,1895年的时候中国的GDP才由世界第一转成世界第二,因此有时一个虚幻的GDP是没有意义的。1895年是《马关条约》签订的那一年,你认为GDP第一或者第二有意义吗?没有。背后是实力,实力是什么造成的?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你是否足够开放,就这么简单。
开个玩笑说,日本历史上就是一个“傍大款”的国家,你只要强我就傍你,因为它是一个岛国。当中国处于唐宋以来最强盛的时候,它义无反顾、毫不犹豫地拥抱中国。后来看到了德国的某些优势,借鉴了德国的很多东西。当美国强大了之后,即便美国扔了两颗原子弹到它的国土上,它仍然坚决拥抱美国。现在为什么中日之间问题还很多?我们强大了它还不适应,内心里还没有真服。等我们的GDP超过了它的四五倍,等我们的社会文明程度又上升一个新台阶的时候,日本一定要面临一次艰难的选择:它是不是重新要傍这个大款?中日关系的钥匙在中国的手里,这把钥匙是,我们是不是能够真正地强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