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考生的悲剧 2

与他们一样倒霉的还有两位翰林学士——裴垍和王涯。裴大人和王大人在这次策试中扮演的是复试官的角色。中国人都知道的大诗人李白也曾做过翰林学士,但他是唐玄宗时代的翰林学士,没有掌握实权,主要做的还是帮皇帝起草诏书等文案性质的工作。到了晚唐,随着宦官的权柄越来越大,想要有所作为的皇帝就开始注意培养自己的势力,翰林学士就是皇帝的智囊团,是下一任宰相的候选人,这群人在皇帝面前的话很有分量。

本次策试,裴垍和王涯的主要工作就是复审主考官推选出来的佳作,做最后的评定。他们两个也是实在人,一来相信杨于陵和韦贯之的人品和能力,二来也认为牛僧孺等考生的文章写得不错,就维持原来的考核成绩,直接让唐宪宗李纯过目了。

李纯是唐晚期几个皇帝中比较有作为的一个,年号元和,历史上把他执政的十六年称为“元和中兴”。李纯在位期间,对收复祖宗失地这件事情很上心,任用了一些有才干的大臣持续削藩,重振了皇权的威严。虽然是昙花一现,但也足够让时人大呼“皇上英明”了!

唐宪宗是唐顺宗李诵的长子,十一岁的时候,就被皇祖父德宗皇帝册封为广陵郡王。李纯在郡王的位子上一坐就是十七年。李纯二十八岁的时候,他那做了二十六年太子的父亲才登基,照这样下去,李纯和身边的人都忧虑起来,这得等多久他才能成为国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呢?于是他用了一点不太光彩的手段,和太监们一起“请”父亲去当了太上皇,自己做了皇帝。

关于李纯“窃国”之事,正史之中语焉不详,不过还是有一些蛛丝马迹露出来,供人遐想。永贞元年(805)四月,李纯被立为太子;七月,太子李纯取得监国之权;八月,顺宗传位给李纯,自己做了太上皇。短短四个月的时间,李纯由一个郡王升级到君王,其间发生的故事的确令人生疑。比较可信的说法是顺宗因为不甘心受制于官宦,登基之后准备革除宦官专政的弊端。这个主意被大宦官俱文珍知晓,提前开始谋划除掉顺宗之事。俱文珍察觉太子李纯想要早日登基的心理,就联合李纯一起逼迫顺宗退位。这样,登基才七个月的顺宗被迫起草诏书,将皇位内禅给自己的长子李纯。交出皇位之后的顺宗用处不大,第二年正月就“病”死了。

元和三年的策试案发生的时候,李纯已经登基三年了。在这三年中,他积极巩固自己的地位,以消除他逼父亲让位的影响。从年轻人中提拔人才,组建班底,就是李纯施展自己政治抱负的重要手段。所以他对“贤良方正科”的考试特别重视,还特意把自己很头疼的宦官干政、藩镇割据等问题拿了出来,想看看有没有人能提出独树一帜的见解。当杨于陵和韦贯之把牛僧孺等人的考卷呈上来的时候,李纯眼前一亮。他看到这三篇文章对社会问题认识得如此深刻,十分嘉许,立刻表示要擢升这几人。

皇上一高兴不要紧,下面的人可麻烦了,一连串参与此次策试的人都要面临仕途上的挫折。按照常理来看,皇权为大的社会,皇帝想做什么事情一般不会遇到什么阻碍,可是很多事情并不是这样想当然的。晚唐是一段很特殊的时期。这段时间,皇帝的废立是由大宦官们决定的,皇帝们连自己的命运都决定不了,遑论别人的命运了。尤其是李纯要擢升的这几个考生当中,那个叫皇甫湜的人公开指责宦官专权,这不是捅了马蜂窝吗?

要知道,晚唐时期官宦的势力已经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程度,就连皇帝的废立都掌握在他们手中。宦官集团想要毁灭一个士子,可以说不费吹灰之力。牛僧孺和李宗闵对这一点的认识就很清醒,他们也想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但都能克制住自己,不去得罪宦官。但皇甫湜没看清这一点,直接揭了宦官们的伤疤。

果不其然,得罪了权贵的牛僧孺和李宗闵落了个原地踏步的下场,而得罪了宦官的皇甫湜却基本上断绝了在仕途继续往下走的可能。更加严重的是因为皇甫湜的关系,两位主考官和两位复审官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贬谪。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