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深藏与告密
大收藏家藏品的命运,在皇权的阴影下,也飘忽不定。唐初王方庆的收藏就是这样。王方庆是东晋书圣王羲之的十代后裔,他家中珍藏有祖上留下的书卷,如人们熟知的《初月帖》、《廿九日帖》、《新月帖》、《在职帖》等。其中,一幅《姨母帖》更是在当时难得一见的珍品。《姨母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早期作品之一,帖中文字虽属行楷书体,但书法中还留有隶书遗意,笔法端庄凝重,笔锋圆浑遒劲,整体风格厚实凝重。王方庆收藏有王氏家族如此众多的墨宝真迹,太宗时代,王方庆的父亲曾经进献过王羲之书法40余卷,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697年),又向他寻访王羲之真迹,王方庆献出他十一代祖王导,十代祖王羲之、王荟,九代祖王献之、王徽之、王珣,一直到他曾祖父王褒,王家一门28人的墨迹珍本十卷献给了武则天。出乎人们意料的是,贵为皇帝的武则天,并没有夺人之爱,她将这批真迹在武成殿上遍示群臣,命高手临摹后,只留下副本,却将精心装裱的原件退还给王方庆,还令中书舍人崔融作《宝章集》记其事。这件事让武则天赢得了“顺天矜而永保先业,从人欲而不顾兼金”的赞美。按说,王方庆也可以心安理得地继续珍藏先祖的遗珍,但是,到了肃宗时期,却有一位书商穆聿又对这批珍藏打起了鬼主意。唐肃宗下令搜访天下书时,穆聿告密说,王方庆还藏有一批真迹,这批几乎被人遗忘的珍品,最后还是归入了宫廷,而穆聿也被提升为金吾长史,并改名为胡祥。
存放在宫廷的这十卷摹本历经朝代变更,火灾劫难,到清末只剩下一卷,保留了王羲之的《姨母帖》、王徽之的《新月帖》、王荟的《疖肿帖》、王献之的《廿九日帖》、王志的《一日无申帖》等书帖,称为《万岁通天帖》。
5.赏赐与流散
将宫廷珍藏赏赐给皇亲勋臣,那是历代帝王的特权。这样的赏赐,唐代前期的几位皇帝,都能够严格控制数量与范围,而且,赏赐的书画往往是复制品,还起到了有利于书画流传的作用。唐太宗“常令拓书人汤普彻等拓《兰亭》,赐梁公房元龄已下八人。普彻窃拓以出,故在外传之。及太宗晏驾,本入元宫。至高宗又敕冯承素、诸葛真拓《乐毅论》及杂帖数本,赐长孙无忌等主人,在外方有”。
然而到了唐中宗李显时期,这种赏赐变得毫无节制。神龙年间(705—707年),中书舍人宗楚客从中宗手中要来了王羲之父子的真迹20卷,宗楚客得意扬扬,将这批书法作品装成12扇屏风,在同僚间炫耀,一时之间引得薛收、崔寔、卢藏用等人垂涎欲滴。这件事当然也让中宗的女婿武延秀寝食不安,他便怂恿妻子安乐公主向中宗索要。安乐公主一见中宗,那小嘴撅得能挂个油瓶,放着自己的女婿不赏,却让臣下得了先,你眼里还有没有我这个女儿啊?安乐公主这一番埋怨,中宗立刻显出他的慷慨大方来,反正宫廷珍藏多得是,赏谁不是赏啊,他几乎尽其所有,都赏给了武延秀。这回该武延秀显摆一番了,其结果是,软面叶子耳朵的李显,又赏赐给太平公主五帙50卷,其中有王羲之的《乐毅论》等巨迹。左右丞相各得30卷,武将们各得到10卷,宫廷所藏,从此落入贵戚与官宦之家,这也是唐代宫廷收藏的第一次流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