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孔子是一个太出名的人,每个人从小就要读他的至理名言。我也一样。
记得上初中时,我开始接触《论语》与《史记》,并在心底萌发了写一部历史小说,将孔子其人其事写出来的想法。但是,随着年龄渐长,学问稍有长进,觉得这个少年时代的理想有点狂妄。因为古书读得越多,世事经历越多,少年时代头脑中清晰的孔子形象却越来越模糊了。再加上现实的人生命题,考大学,考研究生,拿博士学位,升副教授,升教授,当博导,要这个要那个,要完成这个任务要完成那个任务,所以这个创作计划永远只是一个理想,就像孔子要“克己复礼”,恢复周公礼法,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一样,不可能实现。
虽如此,但理想一旦在心中萌发,就像钱锺书先生在小说《围城》中所说的那样,要想打消已起的念头,其实是比打胎还要难的。由于这个原因,加上2005_2006年在日本京都做客座教授时有一段空暇,少年时代萌发的心愿开始有了实现的机遇。于是,在写完《远水孤云:说客苏秦》、《冷月飘风:策士张仪》两部“蓄谋”已久的长篇历史小说后,再将孔子形象写出来的想法也就自然演进为一种现实的计划。
为了实施这一计划,从2005年开始,我就开始准备。为了了解孔子生活的时代,写出反映那个时代风貌的生活细节,我除了大量阅读先秦历史文献,研读历史地理外,还经常深入日本京都古老的街巷与建筑,追索中国古代建筑与民俗的残存影像,观摩日本人的跪坐,体验睡榻榻米的感受。因为孔子说过“礼失而求诸野”,事实上中国古代的很多风俗习惯还在日本人的现实生活中有所反映。2006年从日本回国后,我又多次趁着到山东开学术会议的机会,多次登临泰山,访问曲阜,观察山东人的生活。2009年2月到6月,我应邀到台湾东吴大学做客座教授,曾有意识地去了解台湾的祭孔仪式。2009年9月,到山东大学开学术会议时,除了拜访孔子故里,看孔林,谒孔陵之外,我又特意参加了在曲阜举办的纪念孔子诞辰2560年的文化节,看“八佾舞于庭”的仪式,听古琴竽瑟合奏。慢陧地,我觉得找到了感觉,开始动笔创作长篇历史小说《镜花水月:游土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