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和道家思想中的自我修为(5)

圣人将人类知识和自然知识相结合,从而产生了对一个整体世界的充分理解。进一步而言,他或她依照“天”的自然节律而生活,生存在与语境的真正和谐之中。

庄子说:“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在深受道家哲学影响的中国武术中,通过人的脚踵而扎根于大地的概念至关重要。太极拳的几个分支,如擒拿、咏春和八卦(此处仅举几例),都强调人借由归于脚踵的全盛之“气”从大地中汲取能量的方式。因此,当庄子论及以踵呼吸时,便是在描述真人从自身与土地,并通过土地与整体环境相接触中获取自己身份的方式。未得教化的人认为自己是与其余众人截然不同的个体,而“真人”则通过其与环境,和处于那一环境中的人的焦点—场域关系来定义自己。庄子说:“天与人不相胜也,是谓真人。”当人在一种焦点—场域关系中与自然(“天”)相互作用且不将自然视为他者时,他们就将自己培养成了真人。在《庄子·徐无鬼》一章中,对“真人”的描述是这样的:“抱德温和,以顺天下,是谓真人。”在电影中,李慕白和俞秀莲都被描绘为武术圣徒。两人都使自己修炼到了可以与自然之道和谐相处的地步。唯一使他们无法过上真实、荣盛生活的,是对彼此之间爱慕的缄口不言,这是社会之非天然期许的结果。

在《势》(The Propensity of Things)中,弗朗索瓦·于连(Fran ois Jullien)提供了对道家伦理思想的详细分析。历史上任何可以被称为变化之力的东西都要取决于它的语境,且不能被抽离语境。这也适用于公共道德:一种行为只有在与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语境发生关联时,才会被认为是道德的。于连描绘了人类出于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之需要,而形成体系的方式。道德体系由社会所构建,成为保持和平并为社会中的所有人带来最大繁荣的工具。一种道德体系并不比另一种道德体系更优秀:它只是在一个特殊的时间和地点更加有效(利用它才更说得通)。一个特殊体系会得到利用,直到它不再适合其语境之要求(也就是说,它不再使一个社会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发挥作用);随后,另一个体系就会得到采纳。文明的发展不是由进步(从野蛮转向一种理想的政治状态)所控制,而是由变化(从一种不适用于特定语境的道德/政治体系转向一种更适用的体系)所左右。这不是一种相对论,因为有一种方式决定着一种道德或政治体系是否适合特定的社会历史语境—尤其是,当社会采纳了那一特殊的道德体系时,全体社会成员是否会变得蓬勃向上起来?一种道德体系必须能够促进一个社会,在此社会中,所有人都可自由行动,只是其行动方式不得阻止其他人的蓬勃发展。这与儒家“礼”和“义”的传统截然对立,道家反对“礼”和“义”,认为它们是对抗自然界不断变化之秩序的停滞结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