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的事业:一个拍电影的人

李安1954年10月23日出生于台湾,但直到37岁时才开始其专业电影摄制者的事业。李安的父亲是位中学校长,是传统的儒者,强调教育和孝道。李安曾两次高考落榜,这着实令其父蒙羞不已。李安于1973年考入台湾国立艺专戏剧电影专业,这更让其父自觉颜面扫地,因为在20世纪70年代的台湾,电影算不得什么正经职业。

1978年,23岁的李安远赴美国,就读于伊利诺伊大学厄巴那香槟(Urbana—Champaign)分校的电影专业。因为英语是其第二语言,所以他转而学习导演,将其作为绕开其语言限制的戏剧中介。1980年,他拿到戏剧和戏剧导演方面的学士学位,注册进入纽约大学提斯克艺术学院(Tisch School of the Arts)攻读硕士。在此期间,他拍摄了多部颇受赞誉的学生电影短片,并为斯派克·李(Spike Lee)的一部学生影片充当摄影师。1985年,李安拍摄完《分界线》(A Fine Line),这部时长43分钟的电影,是其毕业作品。尽管他的电影赢得了纽约大学的两个最高大奖—最佳导演和最佳电影—但在获得硕士学位之后,李安在长达6年的时间里都不曾做过与电影相关的工作。

1990年,一家新的电影制作公司—“好机器”—与李安联系,同意投资他拍摄其第一部电影长片《推手》(1992)。由于这部电影获得了很高的赞誉,在亚洲大获成功,使李安得到资助拍摄另一部低成本电影《喜宴》(The Wedding Banquet),该片继而成为1993年最有利可图的电影,虽然成本低廉,却获得了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奖的提名。《饮食男女》(Eat Drink Man Woman,1994)接踵而至,为李安再次赢得同一类别的奥斯卡奖提名。李安的早期工作吸引了好莱坞的注意,于是他接下来的三部电影都是使用英语的大制作。1995年,他导演了根据简·奥斯汀的小说《理智与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

改编的电影,该片获得了7项奥斯卡奖提名,并获得了一项最佳改编奖。在此成功基础之上,李安又拍摄了两部享誉极高、发行量有限的电影:《冰风暴》(The Ice Storm,1997)和《与魔鬼共骑》(Ride with the Devil,1999)。这三部电影与他早期的三部曲一道证明了李安作为一个电影拍摄者的广度与深度,因而他很快树立起声望,被认为是能够将任何主题都变为一部上乘之作的导演。

2000年,李安执导了有关清朝武术的电影《卧虎藏龙》(Crouching Tiger,Hidden Dragon)。该片在国际上引起了轰动,并得到10项奥斯卡奖提名,最终斩获了最佳外语片奖、最佳摄影奖、最佳艺术指导奖和最佳原创音乐奖。尽管李安获得了最佳导演奖和最佳电影奖的提名,却与这两个奖项都失之交臂。李安继该片之后,又于2003年成功执导了根据一个广受欢迎的漫威公司漫画系列改编的电影《绿巨人》(Hulk)。这位导演极富艺术性的想象持续受到环球电影公司(Universal Studios)的约束,它拒绝了李安有关绿巨人的悲剧性阐释,而更青睐于一部直来直去的动作片。尽管李安的技巧在整部电影中都得到了淋漓展示,但《绿巨人》绝对没有展现其充分的艺术潜力,在影评和票房方面都未获佳绩。

《绿巨人》的失利使李安灰心丧气,在此期间,他曾考虑停止其电影拍摄事业。幸运的是,他的父亲劝说他再拍一部电影,于是李安将注意力转向《断背山》(Brokeback Mountain)。2005年,这部备受争议的电影得以上映,并获得广泛的好评。它获得8项奥斯卡奖提名,并得到了其中的三项大奖,包括李安的第一次最佳导演奖。虽然《断背山》获得最佳影片奖可说是众望所归,可它还是败给了《撞车》(Crash,保罗·哈吉斯[Paul Haggis]导演,2004)。李安接着于2007年执导了充满性张力的《色·戒》(Lust,Caution)。尽管大部分性内容都被剪辑掉了,该片还是在中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它在美国得到的NC-17评级限制了它的发行。尽管评论家们大多对《色·戒》都大加赞赏,但李安接下来的努力,《制造伍德斯托克》(Taking Woodstock,2009)则不那么成功。尽管有的评论者发现,该片对艾略特·台伯(Elliot Tiber)和汤姆·蒙特(Tom Monte)2007年异想天开的小说改编尽如人意,可大多数人还是认为,它将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文化转型时期的复杂问题过于简单化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