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昂东部的蒙普莱基尔,新城的卢米埃尔街区,现在从白莱果广场坐地铁D线可直接到达,但在19世纪末时,那里还是远离市中心的乡下。1900年,万国博览会在巴黎举行,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机大放异彩。这一年,卢米埃尔一家决定迁入蒙普莱基尔,父亲安托尼·卢米埃尔请三位建筑师设计建造了一幢四层别墅。1902年落成后,这座雄伟壮丽的私人住宅被当地居民称为“卢米埃尔城堡”,安托尼在这里居住到1911年去世。
此后,直至20世纪60年代末,这里是卢米埃尔公司的所在地。如今这幢别墅已成为卢米埃尔博物馆,顶层安托尼的原画室开辟为图书馆和档案中心,但他二楼的卧室还保留着当年的样子。
这里也是卢米埃尔学院的所在地。院长贝特朗·塔维尼埃曾说,安托尼·卢米埃尔比他的两个儿子更相信电影的未来。这句话显然意味深长。
安托尼·卢米埃尔出生于1840年,父亲是葡萄种植人,母亲是接生婆。十五岁时,安托尼成为孤儿,由二十八岁的姐姐抚养,学习木匠手艺。1858年,十八岁的安托尼到巴黎,跟著名的静物画家奥古斯特·龚斯当丹学画,为他日后的照相手艺打下坚实的基础。
1862年,卢米埃尔夫妇定居贝桑松,开了一家照相馆。贝桑松位于法国东部,是个历史悠久的古城,是大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出生地,那儿出生的名人还有画家库尔贝、诗人马拉美、无政府主义创始人普鲁东、乌托邦社会主义创始人傅立叶等,当然还有日后的电影发明人卢米埃尔兄弟。
1870年,为躲避普鲁士人,卢米埃尔一家从贝桑松迁居里昂,又开了一家照相馆。当时路易·卢米埃尔刚六岁。在罗纳河上年复一年的汽笛声中,卢米埃尔兄弟渐渐长大了。
1876年左右,安托尼开了一家大一点的店,专门为里昂名流制作肖像。1878年,安托尼在巴黎博览会上获摄影金奖。他的照相馆门庭若市,但他对照相器材有了更大的兴趣。
1881年,代替湿版技术的溴化银摄影干片已经问世,但是质量不稳定,价格也非常昂贵。安托尼一直想自己制作,但没成功。
当时卢米埃尔兄弟是巴黎最好的技工学校的学生,他们在物理和化学方面极有天赋。聪明的路易发现了问题:父亲居然用母亲称面粉的秤来称化学试剂!他改用精确的天平秤,结果做出了非常好的感光硬片,即蓝干板,不但质量稳定,而且适合大批量生产。于是两年后安托尼干脆关了照相馆,建立照相器材厂并成立公司,由此奠定了卢米埃尔家族的事业基础。
到1890年,卢米埃尔公司已售出四百二十万张蓝干板,遍布五大洲。安托尼开始动工兴建拉西奥塔的乡间别墅。这一年,卢米埃尔兄弟利用伊士曼的方法,将照相术从黑白变成了彩色,并于1893年将这一技术商业化。
同一年,一位商人温格罗尔迁至这里,与卢米埃尔一家结下深厚的友谊。用安托尼的话说,为了让两个丈母娘省钱,温格罗尔家先后有两男两女四个孩子与卢米埃尔家的四个孩子结为了连理。你可以在早期的卢米埃尔影片和照片中发现这个有趣的大家族。
这时候,经过十年的发展,卢米埃尔的工厂已成为法国最大的照相器材厂,雇用三百多位工人,生产一千五百多万张蓝干板,行销世界各地。
1894年6月,一向对新事物敏感的安托尼买回一台爱迪生发明的笨重的西洋镜摄影机。在一番研究摆弄后,他要求奥古斯特和路易两兄弟设计可以离开木箱观看活动影像的机器。于是这对兄弟就着手研发活动视像机模型。
当时,艾蒂安·朱尔·马莱、乔治·德梅尼、托马斯·爱迪生的研究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没人能在银幕上把影片放映出来。必须找到一种驱动胶片的系统。奥古斯特考虑用一个圆筒来实现,但做出来的系统非常笨重,效果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