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本书是为了向包括电影在内的法兰西文化致敬。”作为学习法国语言出身、从事法国哲学研究的“同行”,我对这句话颇有感触。其实,“致敬”表明的是对自己研习的异国文化的一种基本态度,亦为对于“他者”所持的明智立场。“致敬”深含出自理性的激情和充满激情的思考。作者正是怀着这样的“致敬”,向读者展现他们的“法兰西电影文化寻根之旅”。
作者带领读者走进法兰西电影,娓娓道来的法国电影中的人和事、情与景、前生与今世,看似轻松、舒缓,其实深入阅读并非易事,这是因为其非同一般的介绍和叙述有几个突出的特点:
首先,作者不是单纯介绍法国电影的历史,也不是具体讲述电影史中代表作品的内容,而是在叙述、分析法国电影的历史、水土、血脉、遗传、环境的过程中,从电影走向文化,从电影中的法国走向文化的法国。法国电影和法国的文学、艺术、哲学思想、人文诸学科一样,其丰富多彩的绚丽之花,都盛放在法兰西文化的沃土之上。生在里昂、长在巴黎、走遍世界的法国电影,是法国文化“地气”哺育而成,它传承的是以笛卡尔“我思”为核心的思想传统,其实,仅仅用“浪漫”来概括法国文化的特点有失全面,法国文化的最强之势在于思想,法国电影是思想力量造就的果实。正如作者所说,法国电影和某些国家的电影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法国电影从来不单纯是娱乐或说教的,它总是希望在这些之外奉献思想。作者以大量事实分析告诉读者,法国电影是法国文化的个案,思想是其鲜活的灵魂,电影艺术印证了巴尔扎克的断言:艺术作品就是以最小面积惊人地集中最大量的思想。法国电影是把“观念纳入形象”的最佳典范,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认为法国电影是“真正的电影”的主要原因。
其次,作者把法国电影放在法国文化的视野下考察,不是就电影论电影。从电影法国走向文化法国的旅行因循的是一条“迂回之路”,即作者在讲述法国电影时,常常叙说法国电影之外的事情,比如历史,比如绘画,比如文学艺术,甚至还有法国建筑、巴黎的咖啡馆……这些叙述精彩而独到,因为,这种分析从电影本身出发,迂回至“他处”然后回归电影本身,用不同于自身的事情说明自身,也就是勒维纳斯在谈到布朗肖时所说,用异于自身的事情说明自身,可能会更加清楚和深刻。比如,作者在书中讲述了与法国电影诞生及发展密切相关的绘画,并特别对印象派作了详尽分析,这就深化了对1895年第一部公开放映的《火车进站》诞生的文化意义的理解。正如俄罗斯著名电影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所说:电影诞生的时刻,不只是电影技术的诞生,也不只是一种再现世界新方法的诞生,而是一种全新的美学原则的诞生,因为人类首次发现了留取时间印象的方法。对这个起点的深入研讨,使得法国电影成为集中诉说法国思想的神奇平台,它的诞生,具有哲学意义。正如德勒兹所说:用电影说哲学,比用文字似乎更有力、更有趣。当然,反过来说,用哲学、绘画来说电影亦比文字要有力和有趣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