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3)

伊丽莎白的子民们外表保守,但其实十分精明。他们骨子里极度迷信,相信女巫、精灵、妖精和鬼魅,也非常仰赖先知、巫师和占星家的预言。那个年代人们的死亡率很高,生活并不容易——人类平均寿命约只有四十岁——当年的医疗知识有限,冬天也比现在严寒,也常爆发瘟疫疾病,对许多人来说,日复一日无法消弭的贫穷,让饥荒迫在眉睫,这些人不仅信奉斯多葛派,还有现今人们少有的坚毅精神,对死亡也有病态性的成见。人生苦短,聪明的人就该提早准备随时可能见到天父的那一天。

伊丽莎白年代的社会最令人担忧的,莫过于女王必须维持全国的平静,让人民的生活保持秩序,但无论在城市或乡间,总有目无法纪与暴力的事件发生,深夜里在伦敦街头行走是很危险的事情。街道上常有人拦路打劫,财力上许可的人,出国时总会雇用贴身保镖。当时英国法律的规定十分严厉,伴随法律而来的刑罚则非常残酷——在伊丽莎白一世在位期间,光是伦敦泰伯恩刑场(Tyburn)就创下处决了六千多人的纪录,鞭刑、烙刑或戴上脚镣手铐也都很常见——但刑罚不一定能奏效。

在十六世纪英国状况最好的时候,旅行也不是那么容易。地主阶级本应负责领地道路修缮维护,但很少有人愿意,因此许多道路在天候不佳的状态下,几乎是无法通行。多数的道路都仅能让人通过或只是羊肠小道,然而在主要干道——女王的快速道路上——至少一应俱全,还有驿站,当时的外籍旅客认为这是欧洲最好的。民众通常仰赖步行或骑马,至于名媛淑女们则多半搭乘马轿。一直到伊丽莎白女王统治一段时间后,没有避震又不舒服的马车才开始风行,当然,这只是有钱人家的玩意儿。

到了十六世纪结束时,英国首都伦敦约有二十万人口,成了一个拥挤、肮脏又吵闹的城市,夏日疫病泛滥。但在伊丽莎白女王的执政下,伦敦开始蓬勃发展,成了经济重镇,主宰英国的贸易活动,同时伦敦城区开始扩张,延伸到中世纪时期城墙以外的地区,出现有许多教区的卫星小镇。当时的伦敦不只是贸易重镇和海港,还有许多很棒的商店,尤其在戚普塞街,许多金匠在此贩卖金制品,在中世纪时的圣彼得大教堂中央广场,也有许多知名市集。在泰晤士河畔的河堤上,贵族建起了一幢一幢的房子,房子前面的花园直接延伸到河边。每一栋贵族的宅邸都附有私人长堤,伦敦市区的交通混乱拥挤,走水路绝对比较省时省力。在泰晤士河南岸的苏里则是风化区,后来则变成了剧院区,其中最有名的剧团,就是莎士比亚圆形剧场。矗立在泰晤士河对岸的,则是森严的伦敦塔,它具有宫殿、监狱、军械库和堡垒的功能;在都铎王朝期间,伦敦塔则是恶名昭彰的贵族刑场,但这一切的险恶,也不足以阻止伦敦居民携家带眷地参观这个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

在伦敦的城墙内,有钱的商人们盖起了华丽楼房,控制了工匠与贸易公会,这些商人与他们的夫人们都穿上最好的天鹅绒,戴上金项链,以显示自己高人一等。一位当代作家菲利普·史杜伯(Philip Stubbs),赋予当时的伦敦人一些形容词——“无礼、大胆、有权有势又爱出风头”。逗熊和斗鸡是当时商人间最流行的娱乐活动。伦敦是当时英格兰最大的城市,仅次于伦敦的城市,包括诺里奇(Norwich)和布里斯托(Bristol)。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