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2)

溥仪对庄士敦的印象是这样的:那年他大约四十岁出头,显得比我父亲苍老,而动作却敏捷灵巧。他的腰板很直,我甚至还怀疑过他衣服里有什么铁架子撑着。虽然他没有什么八字胡和文明棍,他的腿也能打弯,但总给我一种硬梆梆的感觉。特别是他那双蓝眼睛和淡黄带白的头发,看着很不舒服。电影中,庄士敦一出场,观众就可以注意到他笔直的腰板。

庄士敦对溥仪则充满了溢美之词:“他是一个非常有人情味的孩子,活泼,聪明,有幽默感”,“他风度翩翩,并不傲慢自大”,“他渴望学习,情绪相当积极”。

庄士敦对溥仪非常耐心, 他教授溥仪各种新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当溥仪学习感到枯燥时,庄士敦便拿来一些印有飞机、坦克、大炮之类的外国画报, 给他讲它们的用途和性能,也不时拿些包装漂亮的外国糖果,跟他讲相关的化学知识,对溥仪等人的顽皮玩耍也很理解。这些都让溥仪大为高兴,他开始怀着敬佩的心情听从庄士敦的教诲。

在庄士敦的刺激下,溥仪剪去辫子

除向溥仪传授英语、天文、地理、算学及欧洲法制史外,庄士敦更教给他英国绅士风度和礼仪,并不时向溥仪介绍国内外重大社会变革、各国的政体国情、大战后的列强实力,还从外面带《新青年》给溥仪看。受庄士敦的影响,溥仪开始穿西服,带墨镜、绅士帽,在宫中安装电话,学骑自行车,打网球,学照相,还计划将颐和园改成商场,但最让宫内震动的一件事是剪辫子。

和电影上大不一样,溥仪剪辫子不是出于情感,而是受了庄士敦说辫子像猪尾巴的言语刺激,才毅然剪掉了清王朝统治的标志。庄士敦经常同溥仪讨论太监制度,告诉溥仪:“西方世界把它视为野蛮的行径”。于是,溥仪决定把太监全部遣散。虽然此举遭到皇室的反对,但溥仪坚持己见,1923年,除了留下侍侯太妃的太监外,紫禁城里的一千多名太监被遣散出宫。溥仪让庄士敦给他起个洋名,庄士敦把所有英王的名字写下来让溥仪挑,最后溥仪选中了“亨利”。电影中有一个情节充满隐喻的味道:溥仪在屋顶上遇到危险,庄士敦爬上屋顶向溥仪伸出援手,庄士敦作为溥仪“救星”的形象昭然若揭,这一情节的创作灵感或许来自于溥仪在故宫屋顶上的照片。此外,和电影中一样,溥仪戴眼镜也确实是得自于庄士敦的支持。

在溥仪受庄士敦影响慢慢西化的时候,本就醉心于中国文化的庄士敦却彻头彻尾地“中国化”了。一次在乾清宫举行庆祝溥仪生日的大典,身着礼服的庄士敦认为自己站在一堆身着满清朝服的遗老中间简直是“污渍”,后来他也头戴顶戴花翎,身穿补服,脚踏朝靴,学着清朝遗老的样子,迈着方步,逢人作揖,言必称皇帝,口必云陛下。他认为自己不能像遗老们那样“优雅”地三跪九叩,所以只能行鞠躬礼。庄士敦将“毓庆宫行走”、“赏乘二人肩舆”、“头品顶戴”等赏赐和殊荣作为门封贴满府邸,喜欢别人称呼他“庄大人”。他的名片上用中文印着“庄士敦”,下面还印上“志道”。他也以得到溥仪的赏赐为荣,每逢受到重大赏赐,庄士敦也像其他遗老一样,写一个规整的谢恩折。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