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局意识 1

曾国藩是一个全局意识非常强的领导者。他组织湘军,最初的出发点就是“大局”。1853年,湖南组织3600人出湘奔赴江西“剿贼”。这3600人,共分三支:江忠淑率领新宁勇1000人,从浏阳支援江西;朱孙诒率领湘乡勇1200人,由醴陵支援江西;夏廷樾、郭嵩焘、罗泽南率领1400名兵勇支援江西。这是湘勇第一次出境“剿贼”。7月24日在南昌与太平军交战,湘军受到挫败。营官谢邦翰,易良干,罗信东,罗镇南以及80多名湘勇战死。这些战死的湘勇,大多是罗泽男的弟子。这次失败,激发了曾国藩的斗志。

这以后,曾国藩招募了一支军队,王鑫也组织了一支。王鑫的叫湘勇,是后来的老湘营。在分析、对比王、曾募兵的动机和出发点时,曾国藩说:“男系为大局起见,璞山系为复仇起见。”

所谓大局,就是当时太平天国已经建立,并且基本上战略了江西、江苏、浙江,以及湖北、安徽大部分土地。湖南的江忠源正受命前往江西征剿太平军。王鑫是为了替朋友、同学报仇;而曾则是为了支持江忠源,为了征讨大局。王鑫组织2000人,自己带领;曾国藩要训练1万人,是因为“以江岷樵麾下人少,必须万人一气诸将一心,而后渠可以指挥如意所向无前。”王只招湘乡人,而曾则“兼招宝庆、湘乡及各州县之勇”。

曾国藩的大局意识,表现在处理矛盾上,是宁可自己吃亏,也不想让事情闹大。他最初在长沙训练湘勇,但是当时长沙的正规清兵根本就看不起湘勇,摩擦时常发生,有一次竟然冲进曾国藩的办公室,差点闹出大的冲突。为了避免这种无谓的冲突再次发生,曾国藩干脆移师衡阳,不在长沙练兵。看上去曾国藩是在逃避矛盾,其实他这一逃避,正符合古人所说的以退为进的领导艺术,衡阳没有多少正规军,又是曾国藩先祖居住地,自然办起事来方便得多。

大局意识,有时表现为放得下。1865年5月,曾国藩受命北上剿捻。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各项基础工作已经做得差不多了,如坚壁清野,他派遣大量的委员到各个村镇,开展清理工作,将一批与捻军关系紧密的危险分子清理出来,基本上断绝了捻军的民众基础。他采取分段防守的措施,将捻军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虽然剿捻没有明显的效果,但是由于大量基础性工作卓有成效的开展,胜利的曙光已经显露出来;但是朝廷的高层对此并不清楚,那些喜欢清议的人也不清楚,他们大肆指责曾国藩、批评曾国藩。不得已朝廷更换了指挥权。临阵换将,本来是军事指挥的大忌,特别是更换曾国藩这样立了大功的指挥者,其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是可以想见的。对此曾国藩态度泰然,不仅不闹个人情绪,相反,请求以散员身份留营效力。要求以散员身份留营,目的是为了帮助照料、维系湘、淮军心,确保苏、鄂血脉畅通;“默运潜移,使霆、湘两军与少泉水乳交而后安,绝非挟军心以自重。”参加剿捻的主要军队包括淮军的刘铭传、张树声、周盛波等,湘军的刘松山、鲍超、曾国荃等。曾国藩担心李鸿章难以统一调度,所以决定留在营中维系军心。这一想法完全是出自大局。要是换了另外一个人,也许就会闹情绪,甚至挑起矛盾,或者趁机离开危险的战场,去做太平宰相。而曾国藩却宁可不当两江总督之类的高官,愿意为新来的领导者效劳。这样的胸怀,何其广大!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