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思想 1

曾国藩是一个战略军事家,其主要特点就是从战略高度规划、设计与太平天国的战争,并且以矢志不渝的态度践行其战略意图、战略思想与战略设计。他的战略思想是在长期的军事实践、领导生涯中逐渐形成的,有过失败的教训,也有过成功的喜悦,有过一帆风顺的畅意,也有过陷于困顿的挫折,最后终成大器。

三河镇战役的失败是湘军历史上最大的败仗,也是曾国藩战略思想形成的标志。1858年10月,李续宾率领的六千湖湘子弟兵,包括曾国华在内,被陈玉成全歼于庐州辖内的三河镇。庐州是太平天国和清军必争的战略要地。9月28日,李续宾遵旨进扎三河,救援庐州。三河镇处于舒城、桐城以及六合、庐江之将的交通要道,太平军收复庐州后,在这里建筑城池一座、壁垒九座。10月2日,李续宾亲攻率军进攻九垒。陈玉成、张乐行分别从六合、庐江以及庐州前来增援,共计军队十余万,昼夜兼程,直抵金牛镇,连营数十里,抄湘军后路。双方苦战十余日,到13日亥刻,湘军弹药、水米俱尽,全军覆灭。

这次失败和咸丰的调度有关。按照从东路突破的思路,咸丰下令李续宾增援庐州。这是他一贯的作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哪里太平军多、哪里叫的凶,就往哪里派兵。心中没有全局、没有一盘棋。当年江忠源就是被这种瞎指挥丧了性命。曾国藩分析这次战役失败的原因时认为:

上年李续宾锐意深入,连克四城。因兵数太少,有战兵,无守兵;有正兵,无援兵;是以中道挫衄。誓惩前之失,须合全力图之。

“锐意深入”,是好听的话,真实的话就是孤军深入。“连克四城”是指潜山、太湖、舒城、桐城。每攻克一城,李续宾都要安排军队驻守,所以到三河时军队数量锐减。几千人和十多万人对抗,即使以一当十,也是必败无疑。曾国藩不做赔本的买卖,他认为军事指挥应该 “全军为上,保城池次之。”不是争一城一地之得失,而重视军队的整体实力,不为一座城池,而丢失一支军队。

其实曾国藩也是犯过类似的错误的。1854年湘军一路凯歌打到江西,所犯的一个大错误就是直往前冲,而没有建立巩固的后方。刚一打下武汉,立即进攻下游,对武汉的重要战略意义认识不深刻。当时驻守江西的有石达开、黄文金、赖裕新、林启荣、韦昌辉等太平军将领,他们一见湖北空虚,立即西进,很快占领了武昌、汉口、崇义、通城等地,断了湘军的后路。轻进的学费是昂贵的, 1855年到1856年,湘军一直周旋于湖北与江西之间,与太平军争夺一城一地,纠缠不休,罗泽南也战死在这种纠缠之中。自从三河战役后,曾国藩的战略思维得到全面提升与完善。一个真正成熟的统帅横空出世了。

曾国藩的战略思想,可以概括为两句话:中心突破,两翼协进。中心突破,就是瞄准金陵这一根本目标,坚定不移,坚持不懈,不管遇到何种阻力,也不改变。具体进攻路线则是沿着长江由西而东,以攻克安庆为引爆点,兵锋直指下游的和州、巢县、含山、芜湖,已达于金陵。两翼协进,就是由皖北、皖南两路进兵;后来发展为进兵上海、苏州、常州与浙江,从东南两面形成对金陵的大包抄。这种战略思想,有三个特点。

第一,明确了安徽、湖北的重要战略意义。曾国藩认为太平天国的重兵在安徽,其次是江西,至于福建、广东都不是重点,所以官军的重点应该放在安徽。他说:“中原腹地,莫要于皖。生民苦厄,莫甚于皖。就大局缓急而论,臣自应回军援皖,先其所急。”

又说:“湖北……与皖境处处紧接,防不胜防者,莫如湖北;据上游之势,能制皖贼之死命者,亦莫如湖北。”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