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屋下,抵掌侃侃说赵王(5)

赵肃侯一听,不禁默然。是啊,苏秦确实说得深刻,一针见血,而且是虑之极深,才有此论。

“秦国兵下轵道,那么魏国南阳就要为之震动;秦师劫韩包周,那么赵国就会不战而自萎弱;秦师东进,据卫取淇,那么齐国社稷就会危在旦夕。齐国社稷不保,齐王必入函谷关而向秦称臣。齐国若臣服于秦,那么山东必为秦国所霸。秦国霸有山东,那么必然会兵锋直指赵国。秦师涉河逾漳,据番吾,则兵必战于邯郸之下。此等情势,正是臣为大王所日夜深忧者!”

赵肃侯一听,不禁为之大汗淋漓。苏秦说的是,确实不是吓唬自己,魏国的衰弱不正是因为强秦割其河西之地后的结果吗?

苏秦见赵肃侯正在拭汗,知道一半是因为七月酷暑,一半则是因为自己刚才所分析的赵之大患。于是,故意顿了顿,等赵肃侯镇静了,又接着说道:

“当今之世,山东诸侯各国,无论地利之便,抑或国力之盛,皆无过于赵国。”

赵肃侯一听这话,立即问道:

“此话怎讲?”

苏秦见问,立即接口道:

“大王之国,方圆二千里,带甲雄兵数十万,战车千乘,骠骑万匹,粟支十年;西有恒山,南有河、漳,东有清河,北有燕国。燕本弱国,不仅不足为患,而且可为赵国的北部屏障。今天下之大,诸侯之强,秦国所真正视为心腹之患者,也只有赵国。”

赵肃侯一听苏秦说到赵有如此优势,顿然信心百倍,情不自禁间频频颔首。

苏秦见此,突然话锋一转道:

“大王亦知,秦乃天下强国,亦是虎狼之邦。以秦之强,何以独畏于赵国,而不敢举兵兴师,东向而伐?”

“先生以为何故?”赵肃侯迫不急待地问道。

“原因很简单,秦国军队如果东进伐赵,其结果可能是,前锋刚与赵师相接,后方就被韩、魏偷袭了。这就是俗话所说的‘螳臂捕蝉,黄雀在后’。”

赵肃侯点点头,认同苏秦的说法。因为事实亦然,赵国的地理位置摆在那里。秦、赵之间,远隔千里,中间隔着魏、韩二国。如果秦国越魏、韩而伐赵,必有被魏、韩袭之于后的忧虑。赵国之所以不必惧于强秦,实因赵之南有魏、韩二国为屏障。

苏秦见赵肃侯点头,遂又说道:

“而秦攻韩、魏,则情况完全不同。韩、魏二国,由于地理上没有高山大川作屏障,秦国可以不时地出奇兵,用奇谋,偷袭韩、魏城池,速战速决。如此,秦国便可积年累月地蚕食二国之地,迫之国都而后止。韩、魏二国力不能支,必入函谷关而称臣。一旦韩、魏臣服于秦,秦、赵之间无韩、魏之隔,则秦祸必延及于赵。这就是臣之所以忧心如焚,日夜为大王之国的危机忧虑不已的原因所在!”

赵肃侯一听,又急了,不禁伸长了脖子,急忙问道:

“如此,寡人该怎么办?”

苏秦见赵肃侯真的紧张了,向自己问策,便又不慌不忙地说了下去:

“臣听说,尧帝最初的地盘不过三百亩,而舜帝则是一个无咫尺之地的穷汉。禹的情况也一样,据说开始也就是百人之聚而已。可是,最终尧、舜、禹都贵为天子,称帝天下。商汤伐夏桀、周武灭纣王,起初也是兵少将寡,卒不过三千人,车不过三百乘,最后却都成就大业,称帝称王。”

赵肃侯知道这些典故,也知道苏秦说这些的用意是在鼓励他,让他不要自卑。于是,便坚定地点点头。

苏秦见此,又提一问道:

“不知大王想过没有,尧、舜、禹为什么能够由小而大?商汤、周武为什么能够由弱而强?”

“寡人未曾想过这个问题,请先生明教!”

苏秦见赵肃侯这样说,遂顺水而下道:

“臣以为,别无他因,只不过是‘得其道’而已。”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