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中国的“外洋”
1983年我到檀香山参加东西方中心和夏威夷大学召开的“华语现代化会议”(全称:华语社区语文现代化和语言计划国际学术研讨会,1983.9.6/11)。东西方中心顺便邀请我参加另一个“太平洋国家语言和文化学术研讨会”(1983.9.1/3)。这个会议使我了解到太平洋上新独立国家的语言和文化的特点,以及他们的奇风异俗,特别是二次大战以后的变化。在我心中,他们跟中国离得很远,参加会议以后距离顿时缩短了。
太平洋很大,占地球面积的三分之一,有一万个岛屿,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几内亚岛和三大岛群:波利尼西亚(多岛群岛)、密克罗尼西亚(小岛群岛)和美拉尼西亚(黑人群岛),各有独特的语言和文化。这里也是多种语言正在消亡的地区。在航空时代,一些太平洋岛屿成了旅游胜地。英语是太平洋的共同语。
地球是个水球,海洋中有陆地,不是陆地中有海洋。谁能了解和利用海洋,谁就是地球的主人。西方国家争夺太平洋已经几百年了。中国只顾“四海之内”,不顾“四海之外”。在中国人的眼光中,太平洋是“外洋”。
美国在夏威夷办了两所学院,专门培养太平洋上新独立国家的青年。一些原始岛屿已经现代化,短期内跨越了一万年的文化时差。太平洋上新独立国家都是我们的近邻,不是远不可及的远方。可是,不仅我们认为他们离我们很远,他们也认为我们离他们很远。
太平洋过于辽阔,岛屿多而小,相隔距离远,即使有了轮船仍旧是交通不方便的。非洲原始,由于历史原因。太平洋原始,由于地理原因。英国早期把澳大利亚作为流放罪犯的“自由”监狱,由大地看守罪犯。大洋洲内部往来方便,是航空时代、特别是“二战”之后的事情。
1946年我从上海到旧金山是坐轮船去的。当时中美之间只有军用飞行,还没有民用航空。我在太平洋上航行十四天,算是速度很快的了。有趣的是,过子午线后要重复一天,前一天是我的生日,后一天又是我的生日,我接连过了两个生日。我觉得太平洋很可爱。我忽然明白,太平洋不是“外洋”,太平洋是“公海”。在“公海”上,中国应当开展自己的活动。
在太平洋上坐轮船航行,看海阔天空、波涛汹涌,这样的壮观景象有助于开拓我们的胸襟。民用航空开通以后,飞行速度一年年加快,中美之间可以朝发而夕至。人们飞越北极,几乎忘记了下面还有一个浩瀚的太平洋。地球缩小了,我们的胸襟不应当跟着缩小。不能用航海的景观来开拓胸襟,可以用航空的知识来开拓胸襟。
太平洋:美国的“内海”
“二战”之前,太平洋由日美两国分庭抗礼。“二战”之后,日本解除武装,军费限于国民总产值的1%。美国核动力航空母舰驻扎在日本横须贺军港。日本成了美国控制太平洋的根据地。太平洋成为美国一国的“内海”。
“一战”期间,日本夺取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多处岛屿;“二战”期间,日本又夺取其他有战略意义的岛屿。例如:帕劳群岛、马绍尔群岛、北马里亚纳群岛、密克罗尼西亚群岛等。美国反攻,日本退出,原来日本托管的岛屿改由美国托管。日美的太平洋战争非常剧烈。至今在所罗门群岛的瓜达尔卡纳尔岛等地,旅游者可以看到沉在海中的许多兵舰和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