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体育精神 1

曾经担任过北大教务长的樊际昌说,梅贻琦是个只知有事,不知有我的人。他服务于清华近五十年,非常关心爱护学生,先后培养出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这些人为学术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梅贻琦对学生的关爱,主要体现在他的通才教育思想上。关于这个问题,我在《清华大学与通才教育》中作过介绍。这里我只想强调,通才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根本区别,用爱因斯坦的话来说,就是前者是要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后者是想把人变成“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或者一台“会说话的机器”。陈丹青先生感叹说,如今的学生是“有知识没文化”、“有技能没常识”、“有专业没思想”,我看这与多年来整个社会不重视通才教育有关。除此之外,梅贻琦对学生的关爱还表现在许多方面。翻开《梅贻琦教育论著选》,有不少是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或其他活动上的讲话。比如当选教务长之后,梅贻琦对即将留美的学生说,你们到美国后,只有保持科学的态度,才能对美国有充分的了解,才能获得真正的学问。他认为所谓科学的态度是:“第一不预存成见;第二要探究事实;第三要根据事实,推求真理;第四要对于真理忠诚信守。”(该书第4 页)这些话朴实无华,却蕴涵着深刻的道理。

我注意到,在这本书中,涉及体育内容的很多。早在民国初年周诒春担任校长的时候,清华的体育活动就非常活跃。绝大多数人认为,所谓体育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锻炼身体、磨练意志,二是夺取奖牌、为国增光。但这种认识是有问题的。梅贻琦担任教务长以后,就明确告诉学生:“须知体育之目标,不单是造就几个跑多快,跳多高,臂腿多粗的选手,不单是要得若干银盾、锦标,除此之外,也许可以说在此之上,还有发展全人格的一个目标。”(同上,第8 页)1934 年,他担任校长后又对同学们说:“青年对于学问研究,精神修养各方面,均须有人领导提倡,而体育的主旨,不在练成粗腕壮腿,重在团体道德的培养。我国古重六艺,其中射、御二者,即习劳作,练体气,修养进德。后人讲究明心见性,对劳动上不甚留意,是以国势寝弱。吾们在今日提倡体育,不仅在操练个人的身体,更要藉此养成团体合作的精神。吾们要藉团体运动的机会,去练习舍己从人,因公忘私的习惯。故运动比赛,其目的不在能任选手,取胜争荣;在能各尽其可尽的能力,使本队精神有有效的表现,胜固大佳,败亦无愧。倘遇比赛,事先觉得无取胜可能,遂避不参加,忘其为团体中应尽的任务,是为根本错误。”(同上,第62 页)

用通俗易懂的话来介绍西方成功经验,并希望现代文明的种子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是梅贻琦那一代自由知识分子的共同特点。拿这些话与储安平早年写的《英国采风录》对照一下,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什么是真正的体育精神。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