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从众”的民主作风 1

清华大学是国民党推翻北洋政府以后才改为国立大学的。根据国民党的说法,中国人素质低下,不具备公民资格,只有经过训政,才能实行宪政。所谓“训政”,就是把国民党“党义”定于一尊,在文化上推行“党化教育”,在政治上实行一党专政。这对于清华大学教授治校的民主制度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在人们印象中,梅贻琦是个文弱书生。他不爱说话,被称为“寡言君子”。按规定,教授会、评议会和校务会议都要由校长主持。凡是学校规章制度、年度预算、新增项目、建筑设计等,都要由教授会和评议会讨论决定。据说,开会时梅校长很少说话,而是仔细听取别人意见。这是博采众议、无为而治的典型。梅贻琦说,他就像京剧中的“王帽”一样,看似重要,却不大开口,主戏要让别人来唱。有人说他有一种忘我的人格,只知有事,不知有“我”;他待人以诚,遇事都要公开讨论;如果大家意见不一,争论不休,他能用简明扼要的话指出症结所在,使问题顺利得到解决。在具体事务上,他也非常尊重大家的意见,当年数学大师熊庆来要破格录取华罗庚,他完全支持。因此朱自清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说:“清华的民主制度……究竟还是很脆弱的,若是没有一位同情的校长支持”就不可能确立,而梅贻琦“便是难得的这样一位同情的校长”。(《梅贻琦先生纪念集》第22 页)

这些年来,有些人也承认大学需要大师,但是如何才能把大师请进来、留得住,却未必清楚。他们以为只要有钱,有优厚的报酬和优越的环境就能罗致人才;殊不知,真正的学者更需要人格尊严、教学独立、思想自由。因此,大学校园里的民主空气就非常重要。

蒋廷黻说,当年梅贻琦主持评议会时,通过一个教师待遇条例,其中一条规定要减少授课时间,为教师研究提供方便。蒋认为当时清华与其他国立大学的薪水相同,如果教师只看重收入,就不必到清华;如果他们看重研究的便利,就会来清华任教。这只是谈到问题的一个方面,相比之下,还是傅任敢说得好。傅先生担任过清华中学校长,他在梅贻琦诞辰六十周年之际撰文说:“一个大学仅仅有钱有设备是办不好的,它得有好的风气,好的教授。风气如何才能好,好教授如何才肯来呢?这是由于清华的校务真正公开,校长绝不独断独行。因为一切集思广益,进步自然愈来愈大;因为分工负责,人人均觉清华自己也有一份,所以大家工作都有兴致。……在清华,一切没有私,一切是公开。因此,学术的风气才能增进,出色的教授才肯前去。在这方面,以身作则的就是梅校长。”(《梅贻琦先生纪念集》第59 页)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