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绘画(3)

2.文人画的发展

日本人先天多愁善感,其情感纤细而深凝,这样的民族性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因此可以说,日本文化是含有哲学思维的情感性文化,并自始至终倾心于情感的表达。相反,西洋文化则是理知性的文化,而中国人在思维上也带有类似于欧美人的理知性特征。所以,日本人似乎可以说是先天的艺术性民族。

日本人是情感性的民族这种观点,即使基于日语有动词之活用,且助词非常发达,故极为适合表达情感这点也能察知。

由于日本人在情感方面细致并发达,所以在绘画上所描绘的东西皆为自我心情之表现。因此,即使在外观上用客观的写实手法描绘时,那也不外是彻底的内在心情之表现。艺术一般来说是性格的显现,而日本人则在性格被主观性所贯彻的过程中显示出了特色。若借用西洋流行的说法,则可以说日本人是把感情移入物并予以显现。所以即使听到秋虫的声音,也并不认为仅仅指的是虫鸣声。我以为,这便是“あはれ”(移情)。

若眺望月亮,便会把各种各样的心绪移情于月亮。从这一点考虑,日本人的画即使尝试着用客观的写实的手法描绘,实际上也是精神主义的,是除了内在心情之表现以外什么都没有的。就此而言,日本的绘画可以说是以简素精神为宗的。若彻底贯彻这种精神主义,那么重视情绪的精神主义的南画或文人画的盛行就是自然而然的了。不过就其内容来说,中国式的文人画与日本式的文人画之间有相当的距离。这是因为,中国的美术是在情感中内藏理知,而日本的美术则是把单纯的情感贯穿始终。

中国的绘画至宋代成为精神主义的绘画,这与那个时代的禅学在知识阶层中广为流行,以及哲学的新儒学之兴起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即使所谓精神主义的绘画,也是通过物的客观的写实的描写而表现内面之精神的。所谓北画即院体画,是与为追求内面精神的直写而轻视并简化客观的写实的描写的南画即文人画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说,院体画是专业画家所画的画,而文人画则是非专业画家的文人们所画的画。前者在宋代成为主流,而后者在元明时代成为主流。毫无疑问,这显然是与时代风潮密切相关的。两者虽然都给日本以极大的影响,但由于后者更适合日本人的审美情趣,所以被日本人所喜爱。

日本的文人画到了后来,也开始一边学习中国的技法,一边使之纯化,池大雅(1723~1770)为其最高峰,浦上玉堂(1745~1820)、田能村竹田(1777~1835)、富冈铁斋(1837~1924)等则比中国的文人画还要倾向精神主义。他们的笔法奔放逸脱,毋宁说玩弄的是天真烂漫的无技巧的技巧。于是产生了一大批富于易简、率直、潇洒和脱俗之风韵的文人画画家。这些画家的画,均很好地发挥了书画一体的妙境。而这种倾向走向极端的标志,就是下面将要讲到的叫作白纸赞的绘画。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