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拗相公 (6)

单单整肃谏官的问题就足以让群臣反感,辞职求去。台谏是中国朝廷一个古老的制度,功能是代表公议,不断检讨批评当权者。在一个大家公认的好朝廷统治之下,自由批评应该能随时传到皇帝耳中,向皇帝反映舆论。台谏的特殊地位造就了它极大的权威与责任。群起攻之,足以推翻一个政权。这可以算是改变朝廷人事和策略的非明文办法,有点像现代的新闻舆论。不同的是,中国古代谏官及其手中的反对权并没有法律保障,只是传统上认为贤明的君主当宽容纳谏。至于在不在乎好名誉,就看皇帝自己了。如果他不守道德的限制,可以下令贬降、惩处、折磨,甚至杀害谏官本人和全家。事实上有很多皇帝这么做。谏官有责任告诫朝廷和皇帝,个人自由却没有合法的保障,处境可以说十分艰难。现代有些新闻编辑对大众身怀责任感,勇敢冒犯集权政府,不惜坐牢或牺牲性命,古代也有不少谏官甘冒受罚、挨打甚至死亡的危险来恪尽他们对百姓的职守。东汉和明朝尤其如此,有些谏官写了弹劾奸相的表状,明知必死无疑,往往先行自缢,抗议书才送达朝廷。这些御史有如战场上的勇士,前仆后继。好皇帝珍惜名声,不会轻易对付这些御史,以替自己争取美誉和爱戴,但是暴君一心只想叫谏官闭嘴,正如现代独裁者禁止新闻自由一般。

王安石当政伊始,许多元老重臣对他期望颇高。如今,御史中丞吕诲向王安石开了第一炮,说他“执邪见,不通物情。置之宰辅,天下必受其祸”。连司马光都大吃一惊。两个人一起去给皇帝上经史课途中,吕诲告诉司马光他当天要做的事情,并把袖中的表章拿给他看。

“我们有什么办法呢?他颇受欢迎。”司马光说。

“你也这样说!”吕诲大惊,回答道。

吕诲被免职,整肃运动开始了。

现在,一个小火花在朝中点起了熊熊烈火。有一妇人意图杀夫,结果伤人未死。她承认有心杀人,当时有个高官对应处之刑罚有异议,于是案子悬搁了一年多。司马光想用一种方式定案,王安石又有另外的想法,两人僵持不下。圣旨写明如何处置,但是御史刘恕要求重审,谏官如此做,也属正常。另一名御史对王安石的意见不服,王安石就通过手下人弹劾他。于是,战局由暗转明。

御史台人心惶惶。问题是他们仍要自由尽责呢,还是等候一个一个被免职?几位御史联名弹劾王安石,要他下台。王安石大怒,欲把他们打入牢中。司马光和范纯仁坚决反对如此处置御史,结果六名御史被贬到外地充任酒监。范纯仁大肆攻击,他要求朝廷撤销对御史免职的命令,结果自己也被免职。下一个倒霉的是东坡的弟弟子由,他一直反对青苗法和市易法。过了两个月,老相富弼辞官,临行警告说,政治斗争总是好人输,小人一定会爬到高位。因为好人争原则,坏人争权力,最后双方都各得其所,好人去职,坏人留下来。他预言这样下去国家不久就会陷入纷乱。

如今朝廷一片骚动。制置三司条例司于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成立,六月行市易法,九月行青苗法。几个月之内舆论对新政由期望转成怀疑,怀疑造成迷惑,迷惑又带来愤怒与恐惧。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