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研究女性癌症发病率的历史变化曲线是一个可以给人很多提示的工作。200年间,相对于男性,女性癌症发病率呈现出一条U型的变化曲线。
中西方早期的文献和医著中都谈到了恶性肿瘤问题,涉及男性和女性的癌症,但是缺乏客观的资料以分析男女之间患癌的差别。
有一份不算很早的资料很值得珍视,它是意大利人斯顿()调查得来的。他生活的年代是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1760~1839),他对意大利的维罗纳地区做了首个男女癌症死亡率的调查分析。当时,他调查了一段时间内该地区男男女女所有死亡情况,对150673例尸体进行了研究,发现里面死于癌症的男女总人数是1136例,也就是说,死于癌症的只占总死亡人数的。然后,他进一步对男女死者进行分析,令人惊讶的是,一千多例死于癌症的患者中,男性仅为142例,女性则高达994例,男女比例为12.5∶87.5,死于癌症的女性居然是男性的7倍之多!
而且,死于癌症的女性当中,约有1/3是因为乳腺癌,还有1/3是宫颈癌。当然,当时的死因归类应该是有缺陷的,因为他很可能没有做详细的尸体解剖,可能会漏掉一些死于癌症的人数,但这个比例对于男女来说应该是基本等同的。因此,这至少表明在当时,女性的癌症死亡率大大高于男性。
与斯顿的研究差不多时间,欧洲其他研究也记载了相类似的结果,只不过没有斯顿这么具体的数据。根据格里夫斯()在《癌症:进化的遗产》一书中的记载,两百多年前(19世纪初),英格兰、威尔士、巴黎和日内瓦的死亡统计分析都表明:女性癌症患者人数及死亡人数均大大超过男性,比例约为31。
这里面有一个因素应该考虑,当时空气环境良好,卷烟还没有发明,男性癌症中的大头——肺癌,可以忽略不计。不管怎么说,历史上,至少两百多年前,癌症发病及死亡情况是男性大大低于女性的,女性处于U型的第一个顶点。
进一步分析表明: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男性的癌症发病率快速上升,很快就明显超过了女性。直到21世纪初以前,男性和女性的癌症发病率与死亡率的比例大概是3∶2,这时候男性明显占据主导。比如说,在1973年到1975年之间,中国的男性癌症发病率和女性发病率之比是90∶61;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两者的比例成为123∶66,仍是男性明显为多。我们认为,原因之一是男女发病都有上升,但由于卷烟的推广、快速的工业化、严重的环境污染等,促使肺癌、肝癌等成了主要癌症种类,男性癌症发病率显著飙升,因为这些癌症种类更容易伤及在外工作的男性(包括男性抽烟、酗酒习惯者)。而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原本发病率很高的宫颈癌、阴道癌等明显减少,使得整个女性癌症的罹患率有所下降。
改革开放以后的近30年,这一变化趋势有了一个逆转。比如说,2006年进行的全国第三次癌症死因调查表明:虽然较长一段时间内,不论城市还是农村男性肿瘤和女性肿瘤的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但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农村死亡率上升趋势明显快于城市,上升增幅为∶。而从20世纪90年代到2006年,情况正好逆转过来了,城市的上升趋势明显快于农村,上升增幅是城市∶农村。何以解释?
我们认为:改革开放初期,城市生活条件改善,原来中国以营养不良、生活方式粗糙为主因的“贫癌”在城市有所减缓,农村则照旧,因此,出现了第一波的农村发病率/死亡率上升趋势明显快于城市之态势。
从20世纪90年代到今天,情况正好逆转,同一时间城市癌症的升幅居然是农村的1.6倍之多!到了2012年,这一趋势有增无减——最新的调查报告显示:现在城市的癌症发病率/死亡率显然高于农村,大中城市和发达城市高于一般城市,这个趋势非常明显。可以说,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取代农村变成了癌症的重灾区。这里面除了污染因素,还有更深层的原因: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加。正是因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工业化的加速,污染日趋严重,城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存压力日重,人际关系日趋紧张等,大大加速了城市人群癌症的发病及死亡趋势。
这里面,更值得关注的也许是男女之间升幅及比例的变化趋势。
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和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司联合推出的《中国肿瘤死亡报告》(201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表明,1973~1990年,城市人群癌症死亡变化的幅度是:男性上升了,女性上升了,也就是说,女性的上升幅度只是男性的一半不到。但是,到了1990~2004年期间,这个比值却颠倒过来了——男性上升了,女性则超过男性,上升了。从原本只有男性的(47.44∶20.36),反弹为,反而多出了20%以上。需要强调的是,同一时期农村的男女癌症死亡变化趋势却不明显——1973~1990年,农村男性癌症死亡人数上升幅度是,女性是;到了1990~2004年期间,男性上升幅度为,女性则上升了,男女的升幅都比城市小,尽管男女之间的差异在缩小,但男性升幅仍然较大,女性仍然弱于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