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导师”在“漩涡”里踏浪(8)

“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主权。”

在维护国家主权问题上,从出发点和根本立场上看,张氏父子如出一辙。尽管学术界有一种声音,指斥张作霖卖国,在张学良心目中,他更敬佩他父亲,他坦然自己“没有他父亲的能耐。”

张氏父子均曾身居国家要位,碰到的问题基本包括了国家主权的全部内容。不仅如此,张氏父子执政的年代与今天不同,当时的国家主权原则和国家利益并没有获得国际社会的真正认同和尊重,甚至经常遭到日俄两国和其他列强的蔑视、凌辱和剥夺。这样,在维护国家主权的路上必然充满荆棘,甚至是凶险。我们评价这样的人物,宜以大仁论其政,以大义评其战,以大节观其人,以远见察其时局之主张。不可忽略敌强我弱之背景,不可淡忘维护主权之艰难。

台湾东吴大学教授沈云龙认为,张作霖“虽身处日俄两大强邻之间,却时刻不忘国家领土主权的维护,周旋折冲,软硬兼施,不循故常,使觊觎者于既得权益之外,无可再生妄念,得以彼此相安无事。如果他能始终善为利用其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保境安民,休养生息,置身事外,不与国内军政纷扰纠结一起,当可与五代十国时以盐枭起家而管辖浙东西十一州的吴越国王钱镠媲美”。(注:沈云龙:《从历史观点看张作霖的成败得失》,台湾《传记文学》第21卷第4期,第25页。)

台湾学者张式纶认为:“民国以来东三省承清季丧乱之余,如雨亭先生出而主持军政,绥靖地方,建设经营,则日俄战后,地方糜乱,人民涂炭,不知伊于胡底。如东北军政不能自卫,则南北满早为日俄所吞并,而无待于‘九一八’。华北内蒙之续被侵略,亦无待于‘七七’。外蒙古之独立,亦必大为提早。东北军进关则促使曹吴失势,有助于北伐。东北军出关而促进和平统一,是进退皆有益于大局,有造于国家。雨亭先生以一人之进退生死,而攸关世局与国运,如此其巨大,如此其深远。生为东北之重镇,国家之长城。死则以身殉国,重如泰山。中国近代史无论如何编纂,雨亭先生必然永居重要地位,成为民族英雄、历史伟人”。(注:张式纶:《论张大元帅雨亭先生》,台湾《传记文学》第21卷第4期,第29—30页。)日本有位叫伊原泽周的学者评论说:“其实,日本对张作霖,只是希望他能像日俄战争后那样,为日本‘鞠躬尽瘁’,即使后来张作霖成了‘东北王’,日本也希望他能做个‘儿皇帝’。这样,日本可以通过张作霖独占东北权益,以摆脱华盛顿会议所规定的门户开放、利益均等的束缚。但张作霖不愿寄人篱下,企图做唯我独尊的国家元首,这又是日本当局绝不能容忍的”。(注:〔日〕伊原泽周:《张作霖“讨赤”与田中内阁》,《历史研究》1992年第2期。)

西方研究东北亚问题专家,英籍澳大利亚人加文·麦柯马克在《张作霖在东北》一书中评论说:对于张作霖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绝对不能回避的问题;而且,这也是一个最难回答的问题。当然,张作霖不是日本的傀儡。……张作霖试图利用日本来加强他自己的地位,与此同时,又防止受日本利用作为日本进一步侵入中国的一个工具。在这个限度内,他可能一直是天真的。然而,从其经历看来,他似乎确实坚定地坚持中国的统一与完整,只准备向日本人或东北自治的支持者们作出最为难于避免的策略上的妥协。因此就这个意义上说,他应当得到比他通常已经得到的更为积极的评价”。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