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读,白天难懂夜的黑(8)

误读之十:对和哥伦比亚大学合作口述历史原因的妄猜

张学良口述历史三起三落,最后选定了哥伦比亚大学,外间对此猜测颇多,甚至有对张学良进行人身攻击者。综合张学良口述历史,可得出如下几个原因:

一是怕有人拿他的东西去卖钱。“我们也不渲染我们自己,换句话说,我们也不卖我们自己,他们就是要拿我们这个资料去卖钱。我何苦给你去卖?我不拿我的资料给你去卖钱啊。海关上,尤其是情报人员,他也能卖钱。他把这秘密卖出去,也能赚钱。”(赵一荻)

二是怕曝光。“我就怕曝光。”“这件事(口述)要静悄悄地做,因为外间已经有点问题了。‘我们要,你们为什么给哥大?’他们(指台湾当局)的意思我明白,一样是要这些东西,一样是看看你写什么玩意儿。他们的敏感是怕我攻击政府……”

三是怕官方插手。“简单说,我不愿意经过官方。”

“我对吴大猷说,我不能一女二聘。你应该早跟我说啊,我已经答应人家了,不能再给你。他好像说:‘你为什么不给我们,给了外国人。’我说:‘你早说呀!你没跟我接头过这个事呀,我已经答应人家,我不能说再给你呀!’”

以张学良口述历史为底本,这样的“误读”不止上述十条,还可举出好多。如说他最恨日本却将兵锋指向了苏联是因为他反共,他是“民族的罪人”、“情场上的高手、官场上的低能儿、战场上的长败将军”;还有“怎么评价都不为过的千古功臣”、“勇比荆轲、义赛关羽、忠过岳飞的完美英雄”;等等。

误读不管有多少,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学术性的误解,二是非学术性的误评。

学术性误解,一般来说,是指学术框架下对历史的错误解读,这里指的是和张学良理解的不同。如说东北易帜是为个人和小集团利益、“巧电”是“助蒋通电”、蒋介石指挥不了张学良等,均属学术性误解。对历史人物做到准确无误的理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像张学良这样复杂的人物,史家的理解无法和他完全重合,即使完全重合也不是史家的最终追求,史家追求的是对史实的复原。那我们为什么还要以他的口述历史为底本寻找误读呢?他毕竟是历史的当事人、创造者、知情者,他说的未必完全可信,因为他说的只是他的记忆,但根据他的人格、所述内容与他的关系,根据文献档案及其他人的回忆,口述的真实性是可以验证的。至于只有他才知道的、他的心理活动等总要比其他人的“推理”要可信得多。

非学术性的误评,是指或源于价值取向的不同,或源于意识形态的差异,或源于感情因素有别而导致的非学术性评价。基本属于曲读范畴,它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政治故意或主观故意。如“土匪崽子”、“不抵抗将军”、“民族罪人”等。

以张学良口述历史为底本,检讨以往历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不失为一种推进研究的方法之一。即使把张学良口述历史作为一般性史料来对待,以此查找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符合学术规范的。近人陈垣说:“校勘为读史先务,日读误书而不知,未为善学也。”并总结出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等四种校勘方法,四法之中,以对校法为最基本的方法,而“对校贵有佳本”,贵有直接史料。研究张学良,张学良口述历史可谓“佳本”、直接史料,以此对校他书,怎么说都是必要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