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1)

冬至后105天为寒食,先寒食,后清明。寒食有凄风苦雨,以断火、冷灶营造氛围。纪念介子推说出现后,清明就走向了“断肠”、“慰祖”的方向。其实《左传》与《史记》中都无有关介子推的记载。早时民俗中的断火三日,其实是为清灶,以新火换旧火。三天不用火,称“冷节”,只吃冷食,以清肠胃。

寒食禁火,本因龙忌。辰为龙,东方苍龙七星中,为心宿。心宿现东方,称“出火”,因“出火”,抑火盛才要禁火,与介子推本无关。最早《左传》中有关介子推的记载,根本没有烧山与抱木而死的内容,这说法的发明人是庄子,庄子是最伟大的文学家,他杜撰了这感人故事,后人再用于寒食,赋予了道德含义。

《寒食帖》

苏东坡的《寒食帖》作于因反王安石新法,出狱被贬谪黄州三年后,很悲怆:“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鸟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扫墓

扫墓始于后汉建武十年(公元34年),由光武帝刘秀倡始,至今近两千年。最早,古人一直是“墓藏庙祭”,死后自然地归于黄土,藏而不封不树,只在宗庙留一个牌位以供祭祀。到秦始皇起才在墓侧加盖陵寝,汉代承袭之。而皇帝真正下诏扫墓,则已是开元二十二年(734),唐玄宗诏令,寒食上墓,随以为俗。

游魂之节

清明是游魂的节日。顾炎武论游魂说,精气变成物,是从无变成有;游魂则是从有变成无,骨肉融于土,游魂就飞扬于上。他引北宋张载的说法说,鬼是“归”。张载说,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为万物,万物又不能不散为太虚。所谓生死,不过聚散所需,有形为无形所塑,最终须归为无形,这就是鬼魂之“归”。

春泄

一年四季,其实仅阳春三月与仲秋八月两月的好日子,而因春感情与遇秋成恨,自然又不在一个境界。按照李渔的说法,四季是以三候之蓄,来畅泄于一春;一春之中,又以两月的铺陈,来博此一月的泄尽无遗,以致所有鲜花竞放,瞬间便红芳相乱,落红遍地。所以,良辰美景无多,珍惜春光吧。

出火

农历阳春三月,阳气泄而称“出火”,百花因此才招摇争艳,李渔由此才说,此月天地大交欢,在姹红嫣紫中,人满体皆春,不闹也难。“行来春色三分雨”,春雨乃天地人肆乐之媒介。从这月起,“日下胭脂雨上鲜”,会有彩虹了。虹霓,雄为虹,雌为霓,古人说,虹为攻,是纯阳以色鲜攻阴的强求之气。

减甘增辛

三月为蚕月,末春,卦值夬,阳决阴,决而能和。

孙思邈说,此月“肾气以息,心气渐临,木气正旺,宜减甘增辛,补精益气,慎避西风,宜懒散形骸,便宜安泰,以顺天时。”

三月生气在寅,卧养宜向东北方。

初三日?上巳节

农历三月三,上巳节。上巳修禊(x#),本是春秋两季祓(f%)除不祥的祭礼。上巳本应是正月第一个巳日,阳生于子,终于巳,巳是定生,祓为除凶。为何从正月移至阳春三月?一则正月冰封,太冷;二则天地人,三成万物,三是成数,于是才改选三月上旬第一个巳日为上巳,魏才确定三月三为上巳节。

自己的“己”与上巳的“巳”,分别是天干第六位与地支第六位,都居中。它们之间的关系有意思。古人说,“己”是为藏身弯曲其形,像人腹;“巳”则像腹中未成形胎儿,它对应十二生肖中惊恐不已的蛇。为何要曲身呢?因为过中,至“庚”“午”就变,所以,自己这一生,才永远处于应变的忐忑不安中。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