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胜(1)

人日剪彩为人,或刻金箔为人相赠,贴于屏风或佩戴在头上,意为进入新年,旧人变新人。这一天要喝七种羹,以七种菜为羹,戴叔伦诗:“年来日日春光好,今日春光好更新。独献菜羹怜应节,遍传金胜喜逢人。烟添柳色看犹浅,鸟踏梅花落已频。东阁此时闻一曲,翻令和者不胜春。”

人日诗

昔杜甫有《人日诗》:“此日此时人共得,一谈一笑俗相看。尊前柏叶休随酒,胜里金花巧耐寒。佩剑冲星聊暂拔,匣琴流水自须弹。早春重引江湖兴,直道无忧行路难。”

初八?谷日

初一至初八,最后第八天是谷。五谷是生之保证,故称“万人之命”。五谷的提法其实始于战国时期,早时称百谷。哪五谷?有黍(黄米)、稷(粟,小米)、麦、豆、麻与黍、稷、稻、麦、麻两种说法。后来又加上粱成六谷,以黍、稷、秫(shú)(粘高粱)、稻、麻、大小豆、大小麦为九谷。古人说,初八日谷夜见星辰,一年五谷丰登。而这一天雨,应元宵节亦雨。

燃灯

旧时正月初八灯市就燃灯,一直要到正月十八结束。元宵灯会的习俗始于汉明帝时代(公元58-75),镫佛教节庆的移植。但灯在更早时已有。早时灯是青铜器的“镫”(dēng),镫本是祭器,置以兰膏而照明,楚辞中所以出现“兰膏明烛华镫错”。佛教传入后,指明破暗的意义升华,偏旁的“金”才换成“火”。

十一日?启锁日

正月十一,全真派的“启锁日”。传王重阳让马钰锁其庵,时值隆冬,风雪四入,庵内仅有笔砚、枕席、布衣、草鞋,马钰却“形神冲畅如在春风和气中”。于是,王重阳在此日启锁说,“从我归去”,居昆仑烟霞洞。马钰有诗云:“青山夜兮明月飞,青山晓兮明月归。无乎知兮无乎为,此心灭兮那复为。”

十五日?太一祀

“元宵”本为“太一祀”。元为首,为始之时,“大道旷荡,通而为一”,是谓“太一”。最早的“太一祀”在此第一个月圆日通宵燃火照明,本为“人能守元,元则守之”,天人共求“安平太”,乃“守岁”意延续,“太”即“泰”。佛教进中土后,移植进烧灯观佛的概念,原始意象被佛教化了。

上元节

许多习俗,追究一下都挺有意思。比如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元节,来自道教的天、地、水三官崇拜。元宵节即上元节,上元是天官紫微大帝生日。道教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而正月十五燃灯应始自汉明帝,引进的佛教“大神变日”崇拜,在佛教中,灯为法。正月十五真正成为灯节,始自唐睿宗先天元年(712),至于吃元宵,则是宋之后的事了。

元宵

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汤圆,名称来自“混元子”与“浮圆子”。元宵与“混元子”更贴近原义。原因一,摇成的元宵更体现“混元”,太极元气函三为一,这个三便是天地人,十五为“望日”,望是期待。原因二,宵本通肖,是相似,元子还与“人肖天地之貌,头圆像天,足方像地”有关。而汤,沸水而已。

燃灯大酺

元宵节晚不能光吃元宵。昔王维有“燃灯大酺”诗,“酺”(p%)是天下欢乐大饮酒,即今之“大酒”。时唐明皇设“临光宴”,置“白鹭转花、黄龙吐水、金凫银燕”,到处火树银花,遍奏月光曲。明皇酒兴撒“闽江锦荔枝千万颗,命宫人争拾,多者赏红围帔、绿晕衫”,盛世奢荡。问题是:荔枝能赶在正月十五上市吗?

读书导航